囚犯的困境模型(包括二人和三人模型),可以用来说明公共产品私人提供中的公共成本分摊过程,但结论是悲观的,即个人根本不会提供任何数量的公共产品,而只会选择免费搭乘。但这一模型却告诉我们,参与公共产品消费的每个人都面对着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并通过价格(价值)的决定做出选择。在这一格局下,如果博弈的初始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其结果必然发生变化。我们的看法是,仅仅从原来预设的个人需求偏好出发,讨论公共产品的总需求理论是不可行的,但可以尝试从追求集体需求的可行性来确定公共产品总需求,从而为集体供给制度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对个人需求偏好的初始假定进行重新设定,理由是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可能会产生重叠,称之为“重叠需求”(注:[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2,408、589.),其基本含义是,虽然每个人的需求偏好不同,但在公共产品的消费理念上,一般都存在着某些共识。如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常常表现出某些一致性和趋同性。同时,人们不想过多或过少地消费这类产品,因为人的自利并不像“经济人假设”所描述的那样绝对(这已由实验经济学家所证明),因而人们之间就有了需求共识达成的基础;而且大多数公共产品的消费也需要付出消费成本,如进入公园要支付交通或门票的费用等,这些约束条件对人们的消费需求偏好也有矫正作用。所以,人们的消费理念存在着趋同性,这也正是所谓的“消费群体”产生的原因;又由于每一个消费群体的消费偏好是基本相同的,这样就形成了需求“重叠”。对于这种重叠的需求,如果再作进一步综合,就会形成一个总量概念。假如把这个总量设为一个值(R)的话,它必定在公共产品总需求1和个人需求(设定为0,可理解为无穷小)0之间,可表示为0<R<1,并且R值是逐步逼进于1的。这个R值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可用来帮助决策者考虑不同范围内的集体需求。我们的上述思路,可以用已有的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来表达。
(图1 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略)
图1中A和B原来表示的都是私人需求曲线,B在N点转折与曲线C相联接,又与MC相交后构成了社会需求曲线,它是A和B进行纵向加总的结果,P是私人需求或集体需求的价格。
上述理论分析用图形描述时,其它因素不变,只要将公共产品社会需求曲线中的私人曲线(A和B),分别由“重叠需
……………………
本站免费提供《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3)(DOC)》下载,我们己经对《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3)(DOC)》进行全面的整理检查,以保证您安全的下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3)(DOC)》,本站还有更多房地产资料提供下载,为下次能方便快速的找到本站,记得收藏我们的网址(http://www.liushuye.com)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