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创业艰难先要想好为什么

[类别:创业宝典] [更新:05-03 22:20:02] [浏览:6643 次]

    一天傍晚,林绍良把一批军火押送到印尼军营后,便来到苏哈托的团部,两位挚友见面后,交谈十分投机。林绍良趁机把贩卖丁香的想法如实相告,并请求苏哈托团长派兵保护。苏哈托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由于有了苏哈托的特殊保护,林绍良可谓吃了一颗定心丸。第二天,他就启程前往马鲁古群岛。不久,一批丁香便平安地运达那些嗷嗷待哺的烟厂主手中。

www.liushuye.com

    从马鲁古到古突士,林绍良频繁往来,苏哈托言而有信,每次都派兵"保驾",林绍良的丁香生意在战火纷飞中畅通无阻,滚滚财源尽收腰包……几年之间,林绍良已成了南洋颇有名气的大商人了。抗荷独立战争终于胜利了。心怀大志的林绍良也决心大展鸿图。古突士镇这个让他发迹的地方,再也不能满足他事业上的雄心了。1952年,他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这时的印尼,在经济上面临着怎样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的首要问题。林绍良据此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从衣食住行入手,伺机而动,再进入其他领域。

    金融新宠

    从1954年起,他先后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轮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事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在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在经营活动中,他体会到,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1957年,他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

    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自如地应付企业资金的周转。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现端倪。这时,林绍良的大哥林绍喜和二哥林绍根也都来到雅加达定居,大哥经营地产业,二哥从事财政业,三兄弟相互依存,共谋发展。

    1967年之后,林绍良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发展高峰。这一年,苏哈托出任印度尼西亚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眼光过人的林绍良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遇,他利用自己与苏哈托总统以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在事业上大展身手。

1968年,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利权。早年,他靠丁香起家,现在丁香又为他赚取更加巨大的利润。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也就在这一年,印尼政府作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2/3专利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公司的创业资本只有10万美元,而印尼国家银行却给了这家公司280万美元的贷款。

    当时,公司第一座面粉加工厂落成时,总统苏哈托亲自为落成典礼剪彩。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一跃而成为印尼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同时,林绍良凭借他的胆识与实力,又进军房地产业。他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100公顷,成为印尼最大的房地产商。林氏集团每年在房产方面的投资几乎占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

    在林氏企业王国中占有关键地位的是金融业。尽管林氏集团经营的工业、商业、建筑、房地产、旅游业等非金融的资产约有30亿美元,但其金融业的总资产却达40亿美元。

    1974年,林绍良紧紧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决定由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香港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

    1975年,林绍良在雅加达飞往香港的飞机上,巧遇不久前辞去泛印银行总裁职务的"银行界奇才"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发现李文正才华横溢,精通银行业务,便立刻邀请他到中央亚细亚银行供职,并慷慨允诺给他175%的股份。

    打造铁一样的成功

    后来的事实证明,林绍良果然慧眼识珠,李文正确是一匹少有的"千里马",中央亚细亚银行在他们两人的共同经营下得到了神速的发展--该行1978年收购了印尼商业银行,经过8年努力,其总资产增加了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在全印尼设有32处分行,而且在新加坡,台北、香港、澳门等地区及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地也设有分支机构。

    中央亚细亚银行既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也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成了声名远扬的"金融大王"。

www.liushuye.com

    亚洲塑料之王王永庆

    他当米店学徒,后来自己开了米店;他对塑胶一无所知,却成了世界塑胶大王。由于他的存在,从而改写了世界化学工业的排名。王永庆是中国台湾人,曾是一位贫穷的茶山仔米店小学徒,如今已成为世界超级富豪。他于1916年1月18日出生于台北县,正值过年时日,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有值得庆贺的成就,就取名"永庆"了。

    王永庆15岁时,家境十分困难,吃不饱肚子,小学读完,就无法再上学。只好背井离乡去打工,到一家米店当小二,专司送米。几个月的送米生活,他从开始有饭吃、有活干的兴奋与满足,已变得不满足和有野心了,想自己开个米店。

    1932年,他16岁,他积攒的工钱和父母帮他借200元台币起家,开了个小米店,从此开始了他人生创业之路。

如今,他成为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台塑集团拥有大企业公司16个,每年营业额1650亿新台币。

    他是一位超级富翁,但他的俭朴让人惊讶。坐飞机很少坐头等舱;穿的鞋是经补过后再穿;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竟然跟随他30年;他的手下人给他花1000美元换了办公室的地毯,他大怒,一定要把旧地毯换回来。但他对社会公益事业确十分大方,曾给一家私立医院一次性捐助2.5亿美元。

    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料大王"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出名不仅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还因为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

    大王始于米贩

    根据台湾《天下杂志》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拥有近7万员工、近3800亿元新台币营业收入的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台塑集团六轻厂完工投产后,乙烯产量将超过日本、韩国,居亚洲第一,跻身全球十大厂之列。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如今声名显赫的"塑料大王"王永庆当初竟是一个卖米的。

    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此举深受顾客欢迎。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展了送米上门业务。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何时需要买米等,到时候便送米上门,尽量不使顾客为买米操心费神。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庆的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当初他一天卖不到12斗米,后来一天就可卖出100多斗。小有积蓄后,王永庆又办起了碾米厂。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他把日本人办的厂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台塑"),并把发展触角伸向海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创业艰难先要想好为什么》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