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引入价值链管理模式,价值链管理开始受到关注,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建立以价值链为中心的管理机制;而作为价值管理活动的会计管理也需要关注企业价值链的活动,企业的会计活动从注重企业内部到同时注重外部合作关系、会计管理从内部价值管理向外部价值管理延伸,价值链会计的话题就自然被提出。随着IT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这种所谓的高科技应用,仅仅是对手工记账的一种”提升”,财会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之后,并没有将更多的管理职能承担起来,传统会计模式”毫发未伤”。因此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一、国外研究综述
价值链会计是由我国学者率先提出的,国外会计理论并没有明确的提出这一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外会计理论没有涉及这一领域。
1985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概念。他认为:价值活动是企业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它们是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础,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
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杰夫里•雷波特(Jefferey F•Rayp•rt)和约翰•思维尔克莱特(J•hn J•Svi•kla)在1995年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当今每个企业都具有两条价值链:由物质世界构成的实体价值链与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价值链。在虚拟价值链中,信息技术是价值的源泉,而不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虚拟价值链的任何阶段包含5项活动:收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信息,通过这些活动收集的原始信息来增加价值。
国外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作业管理上。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消耗可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因此,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降低各作业链的作业成本,形成“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或简称“作业管理”(Activity Management,AM)。通过对价值链上各节点作业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实现整个链条上成本的最低,从而实现价值链链条上价值的最大。对作业基础成本法给予系统解释的是哈佛大学的学者罗宾•库珀(R•bin C•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bert Kaplan)。在1987~1989年间,库珀先后发表了四篇文章,并与卡普兰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正确计算成本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一文,详细阐述了有关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原理。这些文章基本奠定了作业基础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此外,国外学者对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与应用为价值链会计的实务提供了启示。平衡计分卡是将传统的财务评价与非财务方面的经营评价结合起来,从与企业经营成功关键因素相关联的方面建立绩效评价指标的一种综合管理控制系统和方法。它可以平衡企业内部、外部、财务、非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一个企业。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外学者对价值链会计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会计界先辈阎达五教授首先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他在2003年《中国财经报》上发表文章《建立“价值链会计”的新思考》指出:所谓价值链会计就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具体可表述为:是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之后,价值链会计进入了会计界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