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揭开苏宁撤购的背后 隐藏着什么

[类别:战略前沿] [更新:05-03 22:22:29] [浏览:6605 次]

    国美方面还表示,国美和大中的双品牌模式将模仿上海国美和上海永乐的模式。但有供应商表示,即使在上海,国美对永乐的整合也难言成功。按照当初的计划,国美和永乐合并后在上海的门店数量是苏宁的3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国美、永乐在上海面对面的门店多达21个,整合期间永乐多家门店被关闭,目前在上海的市场份额远远未到苏宁的3倍。

    如今整合大中,显然面临同样的情况。有知情人士透露,有很多门店租约将近,部分经营不善,大中在北京的有效门店数量仅30多家,加上要关停部分门店,相当于加大了国美的单店收购成本。“即使门店到期,国美也还有优先续租的权利。”国美新闻发言人回应。但是,国美也应该看到,续租面临的成本显然与张大中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了。国美的这桩并购能否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尚需观察。

www.liushuye.com

    从“资本主义”走向“商业主义”

    在家电连锁行业并购频发的背景之下,行业内已经开始传出这样的声音:“家电连锁业竞争的关键已经不再是经营能力,而是融资能力。产品市场的较量最终将在资本市场上决出输赢。”事实上,这样的论调占据了主流。无论是自建店扩张还是并购扩张,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因此融资的作用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不可否认,国美通过规模带来收益的意图十分明显。国美早有回归A股的打算,而此次收购的大中,将极有可能装入上市公司之中。这对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国美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机会。但有一个事实恐怕国美要面对,那就是,在国美并购永乐后,其号称“要打到苏宁合并为止”。但结果却恰恰相反,苏宁的发展反而比以前更快,特别在上海市场,苏宁接连有大动作发生,迅速扩大了其在上海市场的家电连锁份额。

    与国美擅长“左右手互搏”相比,苏宁对资本市场一向表示出不排斥不热衷的态度。

    孙为民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不断地重申渠道的价值以及行业的价值,再三流露出做家电零售实业的心态,强调“流通平台”的价值。

    资本有放大效益,资本市场跟企业的运营有互动关系。资本投资的是公司,看重结果,比如每股收益、销售增长、利益增长。实业通过资本的扩大效益,能够获得融资,所以是互动的。但是所有一切都有一个逻辑:企业的经营要给投资者带来收益,资本市场认同,给你更高的估值。

    苏宁电器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大多是本土基金,属于典型的内资企业。张近东也不讳言要将苏宁打造成“血统”纯正的民族家电连锁企业。而国美、永乐当初为了在香港上市,曾先后在百慕大群岛、开曼群岛注册了外资企业。另外,国美、永乐还引入了像摩根、华平这样的境外投资者。在苏宁总裁孙为民看来,去香港上市也许会给苏宁提供很多作秀的噱头,然而“苏宁在资本运作上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我们是做实业的,我们把实业做好就对得起投资者了,也许苏宁不够时尚,过于传统。”

    境外投资者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确有将本土企业家所创造的流通平台沦为赚钱工具的嫌疑,而在这种投资机构赚钱套现的过程中,实业本身的发展并不明显。毕竟,这群慷慨的投资者被冠以“财务投资者”的名号。

    在国美并购大中后,分析师们却一致认为苏宁电器终止收购属理性选择,表示对苏宁未来发展极有信心。

    而国美的做法相当激进,通过提高收购价格,阻击苏宁收购大中电器,这也反映了同行对苏宁一定程度的畏惧。在这场一触即发的非理性价格竞争中,苏宁选择了“主动放弃”的稳健策略,如果苏宁以更高的价格收购大中电器,那么由于企业有限的资源过度使用于一点,将会出现“赢得局部、损害全局”的局面。

    相反,让竞争对手以高价收购大中电器,尽管会对苏宁局部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是,这也极大消耗了竞争对手的有限资源,制约了竞争对手在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反而有利于苏宁在全国的快速发展。

    这种困境苏宁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国美并购永乐后,苏宁冷静应对,通过合理的店面布局,积极推进旗舰店策略,反而利用对手疲于收购整合的空间,在旗舰店、单店收入提升上带动了整个上海苏宁的快速发展。

    记者观点

    假如国美收购苏宁

    ■文/本刊记者罗建法

    国美完成了对大中的收购,家电连锁行业双雄并立的局面开始松动。

    更遥远的未来,国美与苏宁是会继续双雄争霸,保持竞争均势,还是会一家独大呢?

    当终结者出现的时候,也许正是一个万古如长夜的漫长黑暗时代的开始。历史上,独裁者的出现,个人的权威和荣耀往往带来的是整个时代的黯淡无光。而群雄并起的时代,才是灿烂千古的黄金时代。先秦时代如此,罗马帝国之前的希腊也是如此。

www.liushuye.com

    2006年7月,国美并购永乐以来,在中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国美、苏宁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南京)甚至超过70%。进入2007年,国美电器对外宣称本年度内门店数量将扩张至1000家,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紧随其后的苏宁不甘示弱,宣布其目标是2010年家电连锁门店总数达到1500家。在并购大中后,国美与苏宁相加,总体市场份额会更为恐怖。

    试想一下,如果国美吃掉苏宁,或者是苏宁在某天并购国美,那就产生一个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无敌霸主。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将几乎拥有家电连锁行业的整个版图。所有的家电厂商,在面对这样的一个连锁终结者时,都将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不对等的博弈,将无法保证双方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那时候,整个家电行业将被连锁渠道绑架在裤腰带上。

    竞争是企业成长的强大动力。国美与苏宁的竞争,迫使双方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在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持续的变革。国美与苏宁的竞相压价,使他们不得不想办法提高效率;他们的竞相开店,使他们不得不想办法吸引消费者,提高服务;他们对于供应商的争夺,使他们不得不在建立厂商关系上进行最佳的利益分配。在竞争中,苏宁成就了国美,国美也成就了苏宁。但是,终结者的出现,将使大规模竞争在事实上不再存在。

    事实上是,一家独大的企业出现,往往是个凶兆。一统天下之时,就是逐步衰亡之始。很多企业就是在成为行业内的霸主之后才逐步衰亡的。外部竞争的消失,将使企业滋生大企业病,对于外界的反应变慢,傲慢对待消费者和合作者,内部管理走向官僚化等,都将逐步侵蚀企业的竞争力,直到新的力量出现。或许一些曾经的霸主还会坐井观天,一直到新兴势力挤下历史舞台乃至剥夺了生存空间,才大梦初醒。

    其实,均势竞争才是最佳竞争格局。

上一页  [1] [2] [3] 


《揭开苏宁撤购的背后 隐藏着什么》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