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如何赶走过劳危机

[类别:职场健康] [更新:05-02 11:18:08] [浏览:6598 次]

    “85天蝎座辣妈一枚,全职麻麻兼职淘宝”,这是苏苏在微博上的自我介绍。的确,这位27岁的妈妈年轻漂亮,她的微博里有很多和女儿的合照,照片里,苏苏衣着时尚,面容姣好,而女儿可可乖巧可爱,这样一对母女走在街上回头率一定很高。

    昨天,西祠“小猪慢慢长”版上有网友发帖:又一位淘宝卖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是一位85年的辣妈,虽然素未谋面,但透过苏苏的文字和照片,感到她是个爱生活的女子,更是位爱孩子的妈妈。在苏苏的微博上,她也偶尔抱怨工作的辛苦,“昨天连续打包15个小时,一直到凌晨3点,憔悴。每天闷在家里,胖了好多,只怪我妈烧的菜太对我胃口了。”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苏苏的疲惫,但是也能感受到她的乐观以及对家人的眷恋。

    作为“职业疲劳”的极端——过劳死,令人们唏嘘不已,大有兔死狐悲戚戚之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以前“累倒在工作岗位”被作为光荣事迹而广泛宣传,“累病”“累死”者甚至被当作模范人物,应该是特定了家特定时期的特定政策。在回答记者采访时,www.liushuye.com老师(官网www.liushuye.com)表示,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表现的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精神,而“过劳死”代表着什么,能起到什么模范作用,有什么值得学习呢?再怎么敬业,再怎么有责任心,也不值得用自己的生命去换。

    著名企管专家www.liushuye.com老师(预定员工健康管理培训,请联系13938256450)认为,现在社会上讨论“职业疲劳”时,很多的论调都是抱着同情的态度。但其实,这只是一种假同情。职业疲劳在根本上是人们逐利本性的报应,没有人会真正去同情。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含着金钥匙,揣着红本本出生的,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在五星级酒店喝蓝山咖啡,而不是在路边喝大碗茶;要想住望江豪宅,而不是猫60平米,除了努力工作别无它法。而工作带来的疲劳也是我们应得的报偿,我们应该感谢而不是去怨天尤人。

    但在调研中,笔者发现,IT业成猝死重灾区——2006年2月25日,东软集团嵌入式软件事业部大连开发中心副主任张东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年仅36岁。2005年12月15日,前IBM大中华区政府及公众事业部总经理李清平,由于突发心肺衰竭去世,享年46岁。2005年9月18日,38岁的网易公司代理CEO孙德棣因病辞世。2004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54岁的总裁杨迈在健身室猝死。2006年5月28日,深圳华为公司研发人员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被诊断死亡,年仅25岁......

    这份逝者的名单很长很长,在此无法一一罗列。活着的人们见证了一个个勇敢的战士英勇地倒在了战场上。巨星陨落,举世同悲。最近几年,全球精英“过劳死”或“早死”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过劳死,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媒体曾以旁观者的姿态大量报道过日本白领阶层的“过劳死”现象,已经在中国人身边蔓延。2004年发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平均死亡年龄从10年前的59岁下降到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2.85岁。其中,新闻工作者在40-60岁年龄段有78.6%的人死亡,平均死亡年龄为45.7岁。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疲倦、莫明的烦躁,易生病;白天犯困,晚上睡不着……

    “过劳死”指的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一般来说,“过劳死”是由“亚健康”诱发的,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

www.liushuye.com

    过劳死通常又称为“猝死”——即“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从“过劳死”高危人群来看,主要包括:有钱有势的人,特别是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超长时间工作的人;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的人;长时间睡眠不足的人;自我期望高,并且容易紧张的人;几乎没有休闲活动与嗜好的人。西方有句谚语:一支蜡烛两头烧。说的也是过度劳累,只知道干活,不懂得娱乐和休息。

    随着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的加速,身体与心理的不健康已成为企业正常运营的隐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欧盟员工缺席请假的主因,有五六成是压力大引发健康问题。美国调查数据也显示,仅“出勤低效”就给予美国企业每年带来2000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员工健康与企业生产力息息相关,并日益注重“健康管理”,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将为员工提供系统的、长期的健康管理和援助视为必备的经营管理工具。IBM台湾分公司导入员工健康管理后效果显示,员工离职率从2005年的10%以上降至2007年的8%。

    健康是有一定标准的,它是指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三方面全部都良好的状况。有人用通俗的比方说,就是“五快”: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现在的健康教育讲座很多,不少专家都提出,健康首先来自于观念,它是1,在后面可以加无数个0—事业、财富、家庭、房子、地位等等。对于身体来说,健康就是资源,它既是个人的资源,也是社会的资源。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每分钟都在消耗自己的健康。因此,生命的过程也是消耗健康资源的过程。如何维护自己的健康,是一个人观念和能力的体现。但是,用这种角度去看问题的人很少。健康也是一种资产,用“健康资产”通过工作可以换取金钱和其他财富,积累、维护“健康资产”,也有利于创造其他资产,创造和谐人生。

    笔者始终认为,健康是“管理”出来的。一个人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必须依靠系统化管理才能实现。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既然是资源,就需要管理,因为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管理,可以最大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人们把财富交给理财顾问去增值、把住宅交给设计师去美化、把家务交给保姆管家去打理、把汽车交给4S店去维修……同样,人们应该把健康交给专业机构来管理。

    www.liushuye.com老师建议职场人士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也要对健康进行“管理”。体检很重要,治病很重要,营养很重要,锻炼很重要,保健很重要……在诸多有关健康的因素中,我们千万不能强调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另一些因素,必须进行所有要素的整合,这就是健康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健康管理,可以大大提升人的健康水平。

    宝洁公司大中华日韩职业健康副总监李医生也曾对媒体称,企业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健康管理计划,不但可减少短期病假6%~32%,降低医疗费用20%~30%,而且还可以提高生产力2%~52%,减少企业员工流失。中国企业也积极开始管理员工健康。华为2008年设立首席员工健康与安全官,拉开健康管理的序幕。而近日刚上市的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不时会组织员工去登白云山或举行茶话会,以此促进员工身心健康。TCL顺应管理趋势,也在逐渐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

    一般来说,在美国,雇主需要对员工进行需求管理,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开展疾病管理,大型企业需要进行残疾管理,人寿保险公司、雇主和社会福利机构会提供灾难性病伤管理。然而,健康管理在美国也还是新领域,虽然开始出现因企业需要而产生的实践和应用性研究,但还没有见到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可以说,健康管理在美国类似上世纪80年代生物技术在美国刚起步时的状况。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1] [2]  下一页


《如何赶走过劳危机》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