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两套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

[类别:管理文本] [更新:05-02 11:27:48] [浏览:6171 次]

    如何能够如动车组一样,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哪?

    中国人传统的做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以身作则,另一种是关爱下属。前一种所谓“榜样的力量”一般是指领导者本人就是榜样或楷模,对管理者来说,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否则就不会赢得部下的尊重和信任,它是中国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翻版,后一种所谓的“管理就是爱”意味着管理者必须关心下属,并且是春风拂面般的和蔼可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凶神恶煞般的皮鞭加惩罚。

    显然的,中国传统的这两种做法,都是把“动力装置如何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归咎于管理者而不是被管理者本人,也就是说,普通员工能否自动自发的工作,取决于管理者而不是来自员工自身。这也是传统组织的惯性所在,通常来说,组织是有管理惯性的,而长期习惯了“命令——控制”管理模式的企业组织,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认为:员工自动自发的工作动力,来自管理者的开明大度和一脸笑容。

www.liushuye.com

    那么,如何才能让知识工作者内部的发动机“点燃”起来呢?

    以创新著称的美国3M公司,为了保护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推行了著名的“15%”原则----就是允许每个技术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可用15%的时间来“干私活”——即搞个人感兴趣的工作方案,不管这些方案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也不必得到公司的许可。在这种的管理制度下,员工们根据兴趣和直觉从事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得到自由发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15%原则”并不是对每个人的工作时间进行严格划分和限制,事实上,“15%原则”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大概约数,它的实质其实是在倡导一种创新与日常工作的互动关系。当员工产生一个有很希望的构思时,他可以直接与相关部门联系,看是否可以付诸于实践。在一定的时候,3M公司会组织一个由该构思的开发者以及来自生产、销售、营销和法律部门的志愿者组成的风险小组。小组成员始终和产品呆在一起直到它成功或失败,然后回到各自原先的岗位上。

    “创新不是刻意得来的”,这是3M公司对于整天喊创新的企业的告诫:当公司愈是刻意要创新时反而愈是不如其他公司。3M公司的“记事帖”的创新,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记事帖是在一连串意外中诞生的,并不是按照事先的精密的计划诞生的。每次“意外”的发生都是因为某个人可以完全独立从事非公司指定的工作,因此,3M对创新的管理分为不同阶段:涂鸦式创新、设计式创新和指导下的创新,这些阶段从大到小呈漏斗状。

    因此,“点燃”知识工作者内部的发动机,首先意味着组织控制的解除,这其中,包括了组织目标的解除或部分解除。

    所谓“涂鸦式创新”,其实是“目标不确定”的同义词。3M公司把它定义为“弹性目标”,它是培养创新的一种管理工具----解除或部分解除组织目标,非但没有出现令企业组织担心的一盘散沙的状况,反而是使得个体的创造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即使你屡次想要取消明显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或研究计划,你依旧不能够试图阻碍它,因为它是知识员工的创造力来源。管理者必须要牢记的一条创新规律是:“创新不是刻意得来的”。

    其次,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质疑精神,它的言外之意,允许员工根据个人兴趣、甚至是直觉从事产品开发。

    传统的组织目标管理最大的糟糕之处,就是把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排斥在创新之外,它的言外之意,不属于组织目标范围之内的创新,只能归属于纯粹的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之列,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个人基于兴趣的创新,列入组织创新的范畴哪?这时,需要检讨的是组织、而不是个人,换言之,“点燃”知识工作者内部的发动机,就意味着组织必须解除控制,而“解除组织控制”的另一面,就是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质疑精神。

    第三,以个人兴趣的名义,实现开放合作、知识共享以及全球运作。

    维基百科,一个成千上万爱好者集体创造编写的百科全书。它只有五个全职员工,其内容比大英百科全书多十倍而准确度相差无几。它使用的是wiki软件,这种软件允许用户编辑网页内容,在大量网友用户的参与下,维基百科在范围、质量和速度方面持续改进。维基百科全书网站的巨大成功,它向世界证明:如果有一种方法充分利用每一个参与者的智慧,它的能量将无比惊人!它带出一个新的名词——维基经济学。

    上述这些对待知识工作者的方法,都与传统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迥然相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采用不同于管理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来点燃知识工作者自身内部的“发动机”,尽力使每个知识工作者在企业为之搭建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显然他们都意识到,对待知识工作者,传统管理所成立的假设现在都站不住脚了。

    因此,与其说“动力分散”是一项技术,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观念,更为恰当和准确。

www.liushuye.com

    未来组织将变得更为“去中心化”、“更平”、“更综合”、“更协作”以及“更多元化”----在这样的新型知识组织中,个体的创造价值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而组织的命令与控制正在离我们远去。我们正从封闭、层级制、雇佣关系死板僵硬地工组场所,转向一个强调自发组织、分布式、协作型的人力资本网络。

    ·未来的管理模式

    未来的管理模式,是基于“自由创造”的管理模式。

    “创造”本就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是人类的天性,相反的是,当一个人进入了一个组织之后,反而受到了组织的使命或目标的限制。我们常常说孩童比大人更赋予创造力,是因为孩童本身没有任何的束缚,就如俗语所说,“在一张白纸上,可以画更新/更美的图画”,而那张白纸,隐喻的就是组织目标的消失。

    “得”与“失”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话题,这其中,“得”隐喻的是后天学习的经验和知识,而“失”隐喻的是(必须失去)附加在知识中的框架和束缚,它构成了“得失观”的基本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总是在一圈圈的增加知识的同时,也在一圈圈的增加套在脖子上的绳索,而对于企业组织来说,那一层层绳索的最后一圈,就是组织目标。

    因此,与其说“创造力”是受制于知识的不足,还不如说是受制于人的思维方式,更准确恰当。

    技术属于工业时代,而思维方式属于知识时代。工业时代的管理基础,是可复制性,因为它是体力的、也是生产的,可知识时代的管理基础,却恰好相反,它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能被复制的,相反的是,恰恰“独一无二”代表着独特的创造力。

    因此,“自由创造”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允许自由想象。

    创造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尚未发生的事实,因此,创造只能是借助“想象力”来帮忙。未来是不能够依靠“假设”来实现的,而只能依靠主动性的“创造”来实现,而创造则意味着一系列的想象力、纠错纠偏、修正调整和允许失败等等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想象力”到底有多重要?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两套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