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转向“自律”;
2、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更具责任心;
3、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忠诚度和对事业的使命感;
4、培养员工的同情心和仁爱心,增强员工互助协作精神;
5、解读中国儒学根本经典《弟子规》,打造企业战无不胜的卓越团队;
6、净化人心、启迪心灵,使员工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员工的虔敬之心,把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多年来,著名企管专家www.liushuye.com老师一直致力于在交通、保险、银行、通讯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窗口中推行《弟子规》诵读活动,其后又有民营服务企业自发加入。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在服务窗口率先启动《弟子规》的员工培训,能促进企业和谐,营造良好的团队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就拿培训过的中国人寿来说,他们的负责人反映:接待咨询的客户服务部突出“谨”篇,向客户推介保险理财产品的外勤则首重“信”篇。具体说来,www.liushuye.com老师认为,弟子规管理智慧主要有如下九点启发,简称为弟子规管理智慧的“九阳神功”——
1、弟子规与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弟子规·谨》是分叙的第三部分,主要是教育孩子学会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日常点滴中培养细心、耐心,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未来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人。这部分的内容亦适用于企业,提醒企业员工要注意各种日常行为细节,自觉遵守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做一个个人基本素质较高的有教养的员工。
《利未记》中有这么一句话:“至圣者说,如果你点亮我的灯,我就点亮你的灯。”身为管理者,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呢?《弟子规》给出答案,员工和企业是相互的。你光明,企业就不会黑暗;你温暖,企业就不会淡漠。这个“你”,有管理者,有员工。
《弟子规》中说道,“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在企业里,工作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服务。但是,我们却总习惯于过度关注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而罔顾其他。对管理者而言,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概而言之,管理者要约束、管辖得合理,且有条理。那么,管理者对待下属员工时,就以己之正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像我们熟知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示范效应。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员工都有示范的效果。《弟子规》又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好的管理者聚拢人心在于德行,员工自然信服。
2、弟子规与员工品德修养
《弟子规·信》是分叙的第四部分,接着讲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要讲没有根据的话,不要轻易许诺,因为这很容易养成坏毛病;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飞短流长造口业(人我是非的不恰当评论)。教育孩子不要与人攀比,要重视自己品德、学问、才能技艺的学习和培养,君子忧道不忧贫,养成良好的节操;如果不小心犯了错误,就要勇敢去承认,并且努力改掉它。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世界的索取不再能被简单地满足,开始对外物无休止的追逐。名誉、金钱、权利好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人类逐渐偏离了最原初的天性,并渐行渐远。在企业中,也不外如是。因此,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重拾遗失的美好品格。《弟子规》的宗旨就是以德育来塑造人的品格,从而学会为人处世。
从企业的角度看,这部分也很有现实意义,是在提醒员工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在个人品德才能的提升上不断努力,清醒而正确的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决拒绝邪门歪道的诱惑。由于物欲的膨胀,大多数的企业中,往往夸大“经济人”的特质,而慢慢丢失做为“社会人”的品格。《弟子规》恰好可以为员工补“情”,使员工成为有理性,且有人情味的“知书达理”的员工。
www.liushuye.com《弟子规》是道德教育的楷模和浓缩,是我们做人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做人,而且要做好人,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所追求的。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对这一理念,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做出了不同形式的诠释,当然也形成了我们今天风姿多彩的社会面貌,同样也带来了种种的社会弊端和日趋尖锐的普遍问题。
社会上也不断涌现出大批有识之士作出各种精辟的论述和指导,然而最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有过苦闷,也有过迷惘。冷静思索,才发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智慧结晶。《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的精髓,首当被推上时代的前沿,成为我们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方针。
3、弟子规与交际处事
《弟子规·泛爱众/亲仁》是分叙的第五第六部分,说教育孩子要培养物胞我与的宽容心胸的,要学会爱人,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善待他人。这第五部分亦适用于企业员工和上级领导自省,重要的不是权势,而是个人的品德、才能,要学会关心爱护同事,爱护下级,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第六部分讲人是有区别的,同样是人,可是良莠不齐,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各有不同。
www.liushuye.com老师认为,大多数人都是跟着流俗走,而仁慈博爱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样的人往往身正行正,特立独行,如果能够接近他,向他学习,那么过错就会减少,品德就会增长,反之,接近小人,就会堕落,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部分对企业员工同样具有警示作用。
4、弟子规与诚信经营智慧
“首孝悌,次谨信”,企业的经营智慧,不是小花招,而是大胸怀。在这里,www.liushuye.com老师先与您分享一个《论语》里面的经典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个条件了。孔子回答,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贡说:老师,三条太多了,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条,你去掉什么?孔子说:去兵。子贡说:老师,如果还要去掉一个,你去掉哪一条?孔子说:去食。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是孔子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论述,社会、家庭无不如此,而应用到企业之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企业家的经营智慧在于,是市场逼着你降价,而后被老百姓唾弃,还是主动让利老百姓,赢得市场的民心?地产老总们,你们必须做出决策。毛泽东用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深情的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当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背离人民愿望的时候,有没有企业家敢于站出来,创建老百姓买得起的房子呢?当下社会中的各种“不诚信”,如“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诸多散失了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事件,在反省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原因之后,又进一步指出,要想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除了在法律上严厉打击外,更重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
5、弟子规与人本管理
儒学作为古代的治国理论与西方的现代管理显然是不同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立论、宗旨、方法和目标,但是作为管理的理论,也有许多共通的原则和规律。“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它始终关注的是人,重视人的现实价值、现实的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进而关注社会是否和谐。西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调动和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认识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从而为资产所有者赢得更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