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度中期和年末存货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物资应计提存货跌价损失;
2.按企业确定的会计政策正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成本管理
二十三、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也是成本管理的目标;
2.全面管理原则:广义概念上的成本管理,强调全面性即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 员管理,一是从投资成立、产品选取型开发到产品投产,进入市场以及资金筹集、使用, 应考虑成本,包括:投资成本、融资成本、工程成本、产品成本、科研成本;二是从 大项目的事前预测、决策,实施中的监控到事后的分析考核,环环紧扣;三是企业从领导到全体员工、各部门的工作,均应纳入成本管理“链”;
3.责任制原则:责权利相结合以责为中心,赋以相应的权限,完善内部授权制度,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4.科学管理原则:科学的分析、预测,有效的防护性控制和过程控制,避免盲目性单纯的事后算帐;
5.归口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财务部门是归口总管单位,各项指标应按业务性质、逐级下达落实到各部门、车间、班组直至个人。
二十四、企业应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保障体系及规章制度:
合规、切实、可行的《成本计算规程》;
原材料、物资供应的质量与价格保障;
工程质量监理、产品质量管理保障;
筹资融资成本预测与监控体系;
投资成本及效益预测、决策与监控体系;
销售网络管理制度;
新产品研制、开发管理与成本控制;
各项消耗指标及行政费用管理制度;
分析考核奖惩制度。
成本管理中涉及按侧外原则处理事项的范围、权限与责任。
二十五、建立定期、不定期的多种形式的定性、定量分析、“会诊”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予以纠正。
二十六、以部门、个人对所分管的指标、业务纳入考核、奖惩范围。
www.liushuye.com
计划和预算
二十七、为确保企业年度经营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到心中有数,应编制年度分季财务计划,通过组织实施、过程控制、分析、考核,确保预定经济效益目标利润实现。
二十八、编制的依据:
1.根据本公司年度“战略决策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决策会议制订的发展方向,投资规划、经营目标、效益指标,在财务计划中体同和落实;
2.根据市场调查、反馈信息,才计划及时进行检查修订、调整;
3.根据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判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本年计划中防止和纠正。
二十九、编制的原则:
1.真实、积极、可靠、适当留有余地,保障国有资产及资本增值;
2.计划的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保障年度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在进度安排、项目构成等方面允许有变动、调整;
3.强调计划的科学性,计划数据应建立在充分的、可靠的市场信息,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型、科学的预测、判断的基础上;
4.经过“两上两上”反复平衡、落实;
即下达目标→上报计划→综合平衡→下达指村→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分管的指标
5.资金调配的顺序:在首先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寻求投资与发展,兼顾职工集体福利。
三十、计划的主要内容:
1.销售收入、利润计划;
2.物资供应保障计划;
3.资金筹集方式、规模及投资收益计划;
4.产品、工程、资金成本计划及费用预算;
5.投资方式及支出计划;
6.现金流量计划;
7.利润分配及税收缴纳计划;
8.其他收入、支出计划。
三十一、综合平衡的主要指标:
1.利润总额、净利润及上交利润;
2.净资产增长率;
3.资产负债率;
4.速动比率;
5.净资产利润率。
三十二、分析、考核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的最后一环也是检查、评估企业、领导、部门、职工业绩的依据。
三十三、企业应建立、健全分析考核制度、分析考核标准,业绩与工资福利挂勾的奖惩条例。
三十四、分析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1.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结合。
年度、季度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及时纠正问题和调整计划,不定期地按需要进行专题分析,如利润指标、费用完成情况,产品质量、投资报酬、现金流量等;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对难以量化的工作侧重于定性分析,例如企业兼并收购情况总结,应收款面清理回收情况;定量分析可按需要选取用差异分析、对比分析,与计划对比、与历年实际数对比。
3.书面分析和会议分析相结合。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全面或专题的分析会,如经营活动分析会、各种专题分析会,向领导递交书面分析报告,提出问题、建议和措施;
4.有条件的应建立分析数据库,储存各类数据,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
三十五、考核的原则和要求:
1.逐级考核,层层考核。公司考核二级企业及其经营班子和公司各部门领导,二级企业考核三级企业及其经营班子,部门负责人考核所属员工;
2.科学、合理、有根有据。根据不同部门和业务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方法,例如新产品开发业绩应以最终形成商品化进入市场为标志,不用单纯以技术衡量;销售业债应以货款到帐为依据;指标完成情况以计划、指标、会计记录为依据;
3.考核和奖惩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应有相应的奖惩兑现。
三十六、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1.对企业和负责人主要考核净利润、上交利润、现金流量净增加额、速动比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增长率;
2.对部门考核其所分管的指标,如资金定额、存货周转率、费用计划、采购成本、产品质量、货款回收(应收帐款周转率)筹资成本、投资报酬率等;
3.对个人考核其所分管的业务工作质量和指标完成情况;
4.对于难以量化的工作,应建立总结、汇报、讲评制度、述职报告和业绩登记工员簿。
www.liushuye.com
内部稽核
三十七、为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财产安全、酱增值和经营业绩真实,信息数据正确,根据有关法规拟订本制度。
三十八、企业应建立内部稽核制度,设置稽核部门、人员或岗位,明确职责、权限、业务范围、职业纪律、工作程序和对相关部门的要求,确保顺利开发工作。
三十九、内部稽核的职责:
1.以各项财经法律、法规为准绳,对企业筹资、投资,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事项的佥性核查:
2.企业制度的各项制度、内部政策、办法的合规性核查;
3.企业计划、预算、会计记录、会计住处的真实性核查;
4.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管理、使用、安全、效益核查;
5.对企业内部牵制订的完善性和执行情况核查;
6.对分析、考核、业绩评价的公证性核查;
7.对外勤单位业务人员的督导、抽查、考核;
8.对特殊案件的调查、审议、核实。
四十、内部稽核的职业纪律:
客观、公正、保密
核查事实,提出建议。
四十一、财务部应相应设置财务稽核人员或岗位,按《内部稽核制度》和《会计基础工程规范》要求进行财务稽核;
1.对会计各岗位处理的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帐簿启用、结转、会计报告的核查;
2.对计划、预算及执行情况进行核查;
3.对银行及证券保证金帐号开设的管理,帐款清理、税收缴纳核查;
4.财产物资出入库凭证及帐实相符等情况稽核;
5.重要票证管理情况核查;
6.其他必要的内容。
内部管理基础工作
四十二、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基础工作,保障管理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四十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确保有利管理,防止弊端:
1.明确牵制制度的原则、组织、分工;
2.对有关人员和岗位的牵制规定;
3.出纳岗位的限制条件;
4.保障牵制制度实施的规定。
四十四、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