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经过了几个阶段,想过一个美满的人生,最好能做一个战略规划。而一个人最终结果如何,从职业发展来看看,大概可以这样评价。想做事、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不出事。一个人如此,一个组织也是如此。二者有着极大地共性。
一、想做事
每个人在经过正常的成长,到成人之后,就会想做一些事情,几乎没有天生不愿做事情的人。
但是做什么事,很多人都不清楚,没有方向。大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有技能的选择余地大一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回报也高一些;技能弱的只能被选择,做事也只是一种糊口的手段而已。可是也有人,虽然起点不高,但是通过制定自己的人生事业战略,并且把握住了机会,心中想着远方的理想,亦步亦趋,缜思慎行,持之以恒,最后终于到达职业的顶峰。
一个组织,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一个想法或者梦想,或者一个机会,由小到大,组织的发展实际可以浓缩为一个人的成长。多数组织,也是漫无方向,所以百年老店极少。多是默默无闻,不知所终;或是辉煌一时,突遭变故,轰然倒下,从此一蹶不振;当然也有极少数组织,在发展到瓶颈的时候正确的分析内外部各种因素以及可以利用的资源,制定了正确的战略,从而实现二次、三次创业,最终突破了组织的常犯病,持久辉煌。
可见一个战略的制定是多么的重要!他是指引方向的灯塔!人常说做事很容易,但是做什么很重要就是这个道理!
二、能做事
可是一个人不是想做事就一定可以做成事的。
一个人空怀满清热情是不够的,他总要有一定的能力,比如资本、资源、知识、技能、工具,否则岂不是水中揽月,镜里观花,空有其志,不得实现,浪费大好青春吗?评价一个人能不能做事就要看他是不是能做好应该做好的事情,我们绝不会指望一个婴儿去冲锋陷阵吧?
为了能做事,个人需要认清自己,努力学习,积累经验,维护关系,把握机会。那么组织呢?
从战略层次上讲,这就是组织的能力问题。组织要脚踏实地,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实事求是的规划自己的活动范围和切入深度以及服务内容,做好基本的事情。如同一个小孩,先学会走路,再去学习奔跑。
当然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能力越高,做的事情越多,质量越好,别人的评价也越高,社会也正是在这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中向前发展进步。
一个人或是组织追求的不是财富、不是房屋、不是笑声,不是美食,而是创造财富、创造幸福、创造快乐的能力!!!
三、会做事
好,再来说说会做事。
会做事是说一个人做事有想法、有思路、有方法,做事之前会想一想,不会做了再说,乱做蛮做,没头脑。
当然,这不是说会做事的人一定是做过某些事才会做事了,而是说,即便遇到从未做过的事,也会从事情本身的原理,逻辑,自己的经验、他人的经验去考虑,有了一个做事情的整体过程、想法,才去动手,即先有结果,后有过程,从这个角度去讲,做事很容易。
当然,思考的过程可长可短,有的时候是一瞬间的事情。
那么组织的会做事呢?
一个组织会做事是指在战略上对路径和方式方法做出正确、清晰、准确的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是目标,也是手段和工具。众所周知的SWOT分析、PEST分析、资源如何配置、相互如何配合,业务如何取舍都是会做事的准备工作。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一件小事能做好,一个人的规划能清楚明白,那么一个组织、国家、社会,一些复杂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事不过是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仅此而已。
四、做成事
做成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首先,影响做成事的因素很多。
小事还好,但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就不那么简单。就像一串铁链,环节很多,每一环节断掉都不能实现链住物体的作用。更不用提蝴蝶效应中,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各种聚合起来确起到决定作用的众多因素了。
www.liushuye.com决定一个人做成事的因素,如环境、资源、条件,事情的复杂度、事情的正义与邪恶等等,哪一种因素都足以破坏一件事。组织为了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要考虑各种因素,最常见的人、财、物、信息、政府关系等等。有任何一种没有重视,都能造成损失,最后的结果就是完不成目标,做不成事。
世界多元化、动态化、个性化、零碎化日趋明显,个人和组织的成功(做成事)都比过去更难。
其次,很多因素是自己不能控制的种因素
前面谈到,影响事情完成的因素很多,如果是那些自己能控制或者改善的因素还好,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做事方法调整资源分配等手段尽量不影响事情的结果。但是如果那些因素是自己不能控制的,结果就非常惨。极少有事情能逆转,往往都是眼睁睁的看着事情恶化、在恶化,最后放弃。
组织何尝不是如此。要么做战略的时候没有好好规划,只考虑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没有或者较少的考虑不利因素和风险,制定的战略就不实际。要么在执行战略的时候出现了偏差,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形成合力,最终功亏一篑。
再次,做成事的标准不一致
一个人也好,一个组织也好,事情是不是做成了,因第三方的主管判断不同,导致评判标准千差万别。很多情况就是如此,下属说做成了,领导说还远远不够;企业说做成了,政府说差得远;自己说尽了最大的努力,终于做好了受托之事,朋友说,这么不用心,人品有问题。。。。。。,怎么样难受了吧?所以才会有‘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只管低头做事,不管他人论是非’,‘和自己比,不和他人比’,‘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盲人摸象’,‘隧道视野’等等说法。
我常常劝别人一句话,‘在目前的资源配备,以及环境下,我能做的最好,在资源欠缺的情况下,我能和别人做的同样好。这就是做成事的原则。
最后,为了做成事要做出妥协,甚至牺牲
很多人讲过,‘人生不过名利二字’,确实,大多数人也是能够做的,或者说,人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他的追求在不断改变和升华。
但是我更佩服那种为了做成事,不计功名利禄,之后功成身退的大家。如春秋时期的范蠡,明初的刘伯温,晚清的曾国藩。他们巧用心机,持经达变,运筹帷幄,达人克己,忍辱负重,最终都成就一番事业,做成了事。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过,任务为先,一切以事情是否做成为标准。个人安危、荣辱、得失又算什么呢?
再看看那些一味强调个人待遇,得失,不肯让利,与他人挣得你死我活的人,他们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满足和利益,但是却得罪了众人,失去了长远的发展机会。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有东西都是大家分着吃,有玩具,大家玩,如果有谁‘吃独食’,那么肯定会遭到小伙伴的疏远,成为‘孤家寡人’。当然现今社会竞争很激烈,我们也不主张一味退让,唯唯诺诺,该争得利益不敢争,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为了长远,为了整体而做出战术的、暂时的、局部的妥协和牺牲。
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在战略上永远记住长远的整体的目标,在路径和形式方法上灵活改变,不仅仅为了追求利润,还应该向员工、向社会、向对手做一定的妥协。只追求利润的公司、组织注定是不会长久的。而且我们也会看到,那些善待员工、善待、客户、善待社会,肯妥协、肯牺牲的组织往往能够赢得众多信任,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赢得更多的帮助,使自己能够控制的因素越来越多,转化情势,最终达到‘做成事’的目的。这里我们可以多想一想红军长征的例子。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要生存,也要发展,要斗争也要妥协,经过了众多的艰难困苦和重大牺牲,百转千回,东流至海,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