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中国经济谜局待解

[类别:战略前沿] [更新:05-02 11:29:11] [浏览:6662 次]

    2009年,LYC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开始进入风电轴承和汽车轴承领域。作为转型升级的标志,新洛轴工程项目也开始正式启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新洛轴工程总投资25亿元,规划总用地1000亩。工程分两期实施,计划在2010年完成第一期工程,2015年完成全部工程。首期工程总投资11.37亿元,建设用地328亩。2010年7月,洛轴工程风电轴承项目和汽车轴承项目正式生产出成品。但是,新的产品并没有改变洛轴利润低走的状态。2011年,LYC再次来到破产的边缘。

    对于起伏的现状,LYC公司的员工最有发言权,在与记者沟通中,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观点:“2011年国家宏观形势非常得不好,洛轴风电轴承产能过剩,产品大量积压,货款回收受阻。

www.liushuye.com

滞留在外的风电轴承货款达到2个多亿,铁路轴承停产整顿,到现在无法正常生产。汽车轴承订单大幅减少。”而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并不完全归罪于市场。“我认为,排产再次变得强势是LYC再次走向破产的另一重要原因。当时一排产就是半年,其中不允许加入任何别的项目,明眼人都能看到的利润低,甚至赔钱也要生产的品种一直在生产,订货商急着催的却一直上不了生产线。”⋯⋯“好在我们挺过来了,现在新上任的领导再次把市场需求作为整个公司的核心。LYC也正式升级成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子公司。”

    如果说LYC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那么,一直行在中国企业前端的比亚迪在转型的道路上也同样艰难。与2010年红火的汽车市场相比,积极推进“品牌年”建设的比亚迪正遭受着销量和利润双双下滑的折磨。与这一数据对应,比亚迪于2010年7月开始推出自身的高端车型M6。紧随M6的步伐,比亚迪在2010年下半年推出了自身第二款战略车型——首款轿跑车L3。而按照当时规划,比亚迪还将陆续推出G6、S6。2011年,G6和S6正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这是比亚迪对市场的一种妥协。作为在新能源领域走在前面的企业,比亚迪在电动车技术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这样的优势甚至吸引到巴菲特也来投资,可是直到目前为止,电动化汽车在中国市场依然是镜花水月,2012年4月,北京航天桥底下的充电桩依然在荒废中。

    这样的现象在美国《财富》、《哈佛商业评论》特约管理专家撰稿人姜汝祥眼中还有着另一番解读,他认为,比亚迪现在反映出的最大问题在于自身的垂直整合战略,这种战略的实质就是人海战术加上“价值链全封闭(从采购到销售全自己做)”,在这样的战略下,企业很难得到更高的利润,在摧毁竞争对手的同时,把自己的持续竞争力也摧毁了。

    “过分强调产品功能的强大,而忽略服务对功能的替代,使得中国企业很难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

    当然,转型升级碰壁并不仅仅限于洛轴和比亚迪,实际上,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大部分企业陷入了销量或利润下滑的迷茫中。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上的大多国家提出了一整套的“创新战略”。但是,过度关注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并不是振兴经济的一剂良方。根据过往的历史经验来看,政府并不擅长选择具有发展前途的部门或产品。这一点,从法国对创立政府运营国家通信网络Minitel的尝试,以及西班牙为推动太阳能计划而支出的巨额补贴中就可略见一二。

    在《经济学人》看来,试图通过科技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并不可取,这只能使决策者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创新背后的真正推动力:对更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推广——这一层面的创新大多数是竞争压力使然。而政府促进创新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便是自由放任,不对其进行干预。这对于经济中最为规范,最缺乏竞争的部门的发展来说,尤其重要。

    深化改革应取得新突破

    兜兜转转,中国经济问题如果想要持续增长,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市场中,而要解决市场经济问题,则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投入过多,成本过高,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经济体制障碍没有消除,改革的力度不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对此也深表认同,他说:“我们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的进展,因为这是解决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

    实际上,很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潜力将下降最重要的一个担心就是,国进民退和政策执行不力。通过几百年的研究,经济学家发现,国有企业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劣势也一样明显:生产效率低下、易于滋生腐败和阻碍竞争,这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游说政府控制国有企业行业的有力武器。而现在,随着“用工荒”与“就业难”这种新的社会问题的深化,需要有更多的优质中小企业来吸纳就业人口,维护社会稳定。

www.liushuye.com

    在2010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题为《民营经济要成为富民经济》的演讲让人深省,他说,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民营经济解决了中国80%的就业,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富民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中国人要进一步富起来,必须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

    2012年4月温家宝在南方调研后表示: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少数几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我们现在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这使得多数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备受鼓舞,在他们看来,中国在深化经济改革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但是,随着惊喜的褪去,很多人开始担心中国在经济政策的执行上力阻碍重重。宗庆后曾在人民网举办的“2010中国产业经济论坛”上对记者说:政策执行不力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他看来,当前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像中央政策执行力不够、扩大分配落不到实处、政府职能弱化、“土地财政”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政府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与初衷相背离,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牵制。

    这样的表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克制。近两年来,很多人经常会收到一些“垃圾”短信,这些短信无一例外的以无抵押、无担保、超低利率,最快一天放款为题吸引人眼球。与此同时,中国中小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倒闭风潮和企业家移民潮,这并非是一个好的信号。一般来说,对于老龄化开始的国家而言,需求疲弱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后果可能就越难以收拾。日本和欧洲在过去20年中的经历值得借鉴,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造成了这些经济体生产率增长的下跌。随后不久,他们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缩减,而一系列的政策失误和执行不力使得金融危机的后遗症阴魂不散。在这当中,通货紧缩乘虚而入,其后,出现在这些国家面前的是经年累月的疲弱需求和缓慢供给的循环组合。

    对此,吴敬琏感受颇深,他说:“目前改革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或多或少都与垄断和政府职能有关。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现在,以吴敬琏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感到,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正在加大。随着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觉得没有必要推进改革,改革的压力和动力在减弱。

    这样的观点得到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的认同。贾康认为,与30年前改革能得到全体响应有所不同,当前许多改革措施都不可避免地触动到既得利益,很难实现改革初期“全民受益、无人受损”的局面,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期、疲劳期和胶着期。

贾康告诉记者:“中国的改革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攻坚期,必须以攻坚的勇气进一步推进改革,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个可喜的信号是政治体制改革正在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如是说。

上一页  [1] [2] [3]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