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正面临一个危机。从企业CEO到商学院的教授,我们所有信奉商业管理的人都必须认识到,我们对此负有责任。问题很简单,但意义深远:我们对于管理的“看法”及其“实践”都深深受到5个“半真理”的禁锢和扭曲。因此,我们可能正在毁灭我们所珍视的东西。
安然、安达信、环球电讯,这些商业灾难仅仅是黑色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水面下是日渐被自私主义所浸润和主导的一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自然的,因为我们都想成功,都在奋斗,都想得到一切。但是,欲望张扬到了极端就变成了贪婪,而贪婪正在使少数人的利益与多数人的利益相背离。结果,公众对于企业和大型组织的信任已经被动摇。躁动不安的情绪正在社会蔓延:员工深陷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之中;恼怒的政府官员要求改变现状;投资者担忧自己的救命钱一去不返。
作为企业领导和管理领域的学者,我们需要对目前的管理理念和现状提出质疑和挑战。多年来,我们一直被一套可疑的理念所束缚和误导,这些关于企业和管理的假设顶多只能算是“半真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五条“半真理”。
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这一条可谓“商业第一定律”:在我们的财经课堂上,我们一直在讲授这样的世界观,即每个人都在其自利动机驱使下寻求个人收益最大化。我们告诉我们的学生,“经济人”(EconomicMan)有一个目标:更多。而为了获得更多,每个人都愿意去做任何事情。(换言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即使正直和自尊亦然。)
当然,这是个“半真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自利的。如今许多企业领导、金融家、顾问、运动员、教授都愿意为金钱出卖自己的人格,而且这种风气似乎愈演愈烈,远胜过往。有那么一些人执迷于获得更多,他们愿意为此做任何事情,同时什么也敢要。
但是并非任何人自始至终都是自利的,紧紧盯住所有获利机会。仍然有不愿为了短期收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CEO,有远离不道德交易的金融家,有不屈从于客户非法要求的顾问,有拒绝代言劣质产品的运动员,有不愿为金钱折腰发表“专家观点”的教授。对他们来说,正直和自尊是基本的价值观,是绝对的必须,毫无商量和妥协的余地。
在物质索取之外,是对精神的追求。对利益的盘算之外,是对价值的坚守。实际上,这就是真正领导力和负责任管理的核心所在:能够区分短期可预测利益和深层核心价值之间的不同。
但是问题是,“经济人”半真理的流布,使我们对社会心存怀疑。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每个人都只沉迷于盘算自己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变成一个充满算计的社会。如果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任何事业都将根本无法运转。
公司的首要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如果有一个CEO们念念不忘,整天挂在嘴边的词,那就非此莫属了。投资分析师、媒体和机构投资者评价、责难或赞誉一家公司及其CEO的唯一标准就是股东价值。
这种对股东价值顶礼膜拜,其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它与我们早先的信念和行为完全背道而驰。我们过去说企业的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毕竟,早先的企业就是因为这样的使命才获得经营授权的,它们也会因为违反此使命而被撤销许可证。而且过去人们还认为企业不仅是经济机构,同时也是社会机构——是向代表各方利益的相关者提供服务的组织,而不仅仅是为股东狭隘的经济利益服务。(我们真的愿意生活在一个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社会里吗?)
实际上,由美国最大的200家企业的CEO组成的商业圆桌会议多年来一直极力倡导这种观点。商业圆桌会议的前辈们时常维护这种和谐的企业责任理念,他们在1981年发表的企业责任声明中有这样的话:“企业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平衡股东的最高期望和其他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股东必须得到丰厚的回报,但其他相关方(顾客、员工、社区、供应商,以及整个社会)的合法需要也必须得到相应的关注”。
www.liushuye.com但是,到1997年,商业圆桌会议的声明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会议发表的公司治理报告为CEO们分配了一项新的首要任务:股东价值最大化。报告中写到:“之前的观念是董事会必须想办法平衡股东与其他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分配,这从根本上曲解了董事的角色和职责。另外,这种观念也不太可行,因为它使董事会在解决股东与相关方之间或不同相关方之间的利益纷争时缺乏一个处理标准。”(签署这份声明的CEO们怎么还能认为他们是商界的领导人?)
声明的真正意思是,也许客户是上帝,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产,但实际上CEO的唯一真正责任是为股东的利益服务。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股东是什么人,他们与公司的关系如何。随着即时资讯、国际资本流动以及网上股票交易的发展,如今的经济运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正忠于自己“拥有”的公司的股东越来越少了。规模庞大的共同基金每天买进卖出数百万股票,改变着冷冰冰的股票指数。投资软件指示投资者何时买入或卖出哪支股票,虽然极少说明原因。更有新近出现的“当冲客/当日操盘手”(daytraders),他们在股票市场只为快速套利,所以在变成公司股东的几个小时后又随即变成前股东。这就是股东,对公司的产品、服务、员工或顾客丝毫不感兴趣的股东,也是CEO们信誓旦旦把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股东。
当然,这一信条包含一条“半真理”:股东的利益很重要。资本市场确实需要运转,因此,股东需要得到相当的投资回报。但是,比较而言,下面这条真理会更具说服力:那种不惜牺牲所有其他相关方利益,只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做法,对公司是有害的,甚至对资本主义也是有害的。因为这首先会造成经济价值创造者(员工)和获利者(投资者)之间的龃龉。而一家只盯着顾客钱包的公司,顾客也会认识到它冷漠自私的本质。(试想,一家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公司,最终会发现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而疏远了顾客!)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各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指数一直在下降,这条半真理恐怕就是背后的罪魁祸首之一。美国的CEO们自然而然地把“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当仁不让的首要职责,但是这种理念却具有根本的误导性。
公司需要英雄式的领导人出任CEO
这是又一条“半真理”。诚然,CEO的使命之一就是发挥自己的领导力。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什么样的领导力?
这种把CEO视为英雄式领导人的观念是如此司空见惯,以至于你可能会想当然地相信:CEO就是公司,一个凭借一己之力引领公司走向胜利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鼓励他人成为英雄。领导者创造出更多的领导者。)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观念?它又是如何被广泛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上面提到的第二条“半真理”。亦即让英雄式CEO致力于满足过分贪求的股东。那么这些股东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简单地说,你们这些CEO是股东买来的,价钱只不过是巨额的奖金和股票期权而已!
这些金钱奖励上的遮羞布是同样堂而皇之的一套假设。商界都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CEO就是公司的化身,他们自己单肩挑起整个公司的绩效重任,他们的绩效是可以衡量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而这些假设能够站得住脚的全部论据,就是有传奇英雄色彩的CEO的横空出世。遵循着这种观念,商业杂志纷纷热情洋溢地提供了英雄式CEO的个性以及相应的简单解读,把企业和英雄式CEO对等起来。于是CEO们变成了名流。一个例子:1997年4月14日出版的《财富》杂志这样写道,IBM公司的CEO路易斯·郭士纳“在4年时间里为公司增加了400亿美元的市值。”郭士纳的确是位出色的CEO。但是IBM的上述业绩真的是仅仅由于他一个人的贡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