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谁来把握人肉搜索的度

[类别:战略管理] [更新:05-02 11:12:16] [浏览:6690 次]

    有人通过“人肉搜索”找回遗失的i-Phone,有人“自我人肉”搜索寻找自信。近来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工作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张,白领张小姐渐渐沉溺于每天上网百度或谷歌自己,搜寻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过去的成就、别人的评价等,增加满足感和安全感。

    “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早年的这句名言如今随着“人肉搜索”的流行被改变了。你是否参与过“人肉搜索”或被别人“搜索”过?你会上网“搜自己”吗?

    赖账房客竟是前名嘴

    尼娜(行政)

    过去,要了解一个人,我们往往要花几周甚至几年的时间。可自从有了网络,或许只要一顿饭的工夫,你就能在博客上重温他过去几年的生活点滴,甚至可以通过各种关键词排列组合的“人肉搜索”,把他不愿公诸于众的隐私也摸得一清二楚。

    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上,人人都有偷窥欲,区别只在程度不同,所以“人肉搜索”才能大行其道。不少人甚至养成了把每一个同事、朋友乃至重要生意伙伴都“人肉”一遍的习惯,名为“加深了解”,实际却很可能是为了查底细、设防线。

    去年,我的一套房产出租给了一个“80后”女孩。这位“80后”的情人Y先生,开着一辆奥迪车,有时会来小住。几个月后,从不上班,甚至几乎足不出户的“80后”开始拖欠房租。每次催款,她都说暂时没钱,实在拖不下去了,就叫我直接找Y先生要。为此,我有次不得不专程去他位于一所五星级酒店的办公室取钱。

    如此折腾半年,我实在忍无可忍。尽管时下市道不好,仍在租约到期后拒绝续租,把他们“扫地出门”。

    退房后,我去整理。一片狼藉中,有各种名贵洋酒的空瓶、菲拉格慕之类奢侈品牌的购物袋、世界各地机场免税店的纸袋,还有几个在生日、新年等特别日子里送给“80后”的红包封套。这让我着实纳闷:明明是个有钱人,咋就老赖着房租不付呢?于是,就很想探究一下,这对男女究竟是何方神圣?

    信箱中一张写有Y先生大名的账单成了突破口,在网上输入他和那所五星级酒店的名字,瞬间跳出的搜索结果差点雷倒我:“天哪,原来这位Y先生竟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名嘴呢!”网上至今还有很多对他的报道,其照片、妻女情况、家庭所在地、经商范围……记者渲染了一番他对妻子女儿的深情,甚至提到他的办公桌上的全家福、夫妻俩还常常出国度假等等细节。

    看了报道,我大汗。原来,自己无意中竟揭破了一位公众人物金屋藏娇并且“老赖”的真实面目。尽管老公当时正在外地开会,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拨通长途电话,第一时间向他汇报这个惊人发现。

    呵呵,通过这种方式和“名人”打交道,我们既“荣幸”,又觉得很讽刺。老公开玩笑说:“早知道是他,我们就可以威胁一下他啦,看他还敢不敢拖欠房租?!”

    呵呵,我们同时由此得出一条经验:进入Web2.0时代,千万不要做公众人物;做了公众人物,千万别做啥昧心的事情;做了啥昧心的事情,千万别在网上留下痕迹。

否则,你就等着被人家“人肉”吧。

    搜过名流再搜搜自己

    金桂(职员)

    第一次“人肉搜索”,缘于我想起了一个多年没见面的老同学。这位同学一别数载,杳无音信。据说他已混成了社会名流。我想,如果他真是社会名流,网络上肯定有关于他的信息。

    受好奇心驱使,我在百度上搜索他的名字。不费吹灰之力,就看到了他的很多故事。SOHO族的独往独来、互动百科的名人过客……几个著名网站都有关于他的报道,有图有文。照片上的他,依旧风流倜傥,神气十足,难得的是数年沧桑,竟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一点岁月的痕迹。仔细看了报道,才知道他英国留学之后,有了一段美满的跨国婚姻。现在是教授、社会学家,住在某市的一幢别墅里。同时,我还搜到了他的博客,如同故友见面,心里好一阵激动。但遗憾的是,博客里除了异国风光之外,并没有多少个人情况。本想在他博客里留言,但犹豫片刻,还是免了吧。主动上门,岂不有攀附之嫌?

www.liushuye.com

    倒是“人肉搜索”的神奇,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人肉搜索”,能让社会名流片刻之间被一览无余,而我等无声无息的一介草民,在“人肉搜索”面前又当如何呢?

    感叹之余,我产生了搜索一下自己的念头。没想到,鼠标轻点,奇怪的事情出现了:我看到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揉了揉眼睛,没错,是真的,这到底是咋回事啊?

    原来,我在几年前,参加过一次活动,主办方为了大众效应,把参与者的信息挂到网上了。岂有此理,这不是侵犯个人隐私吗?

    我好恼,真想找他们理论理论。但想了想,觉着也没意思——这样的事情多了,很多名人折腾了半天都折腾不出个所以然来,咱这一介小民拿着鸡蛋碰石头,岂不越描越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咱是自我炒作呢?还是忍了吧。这时,我突然觉得“人肉搜索”好没劲,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愿碰它。

    “人肉搜索”,有方便也有麻烦,有快乐也有伤心。因为“人肉搜索”,社会上曾爆出过很多不愉快的新闻,沸沸扬扬之中,不知伤害了多少人的感情和隐私。个人以为,还是少碰它为好。

    有一利,就会紧随一弊

    嗜酒如情(搜狐网友)

    对“人肉搜索”有真正感性的认识,是因为一对博友夫妇。他俩现居北京,一起经营的博客,照片、杂文、琐事、心情,做得有声有色。有段时间我很喜欢去看,几乎每天都要上去浏览一次。

    有一次,他们发了篇文章,说上午是他俩亲身经历了“人肉搜索”。

    原来,经常来他们博客里转悠的,还有几个国外的朋友,喜欢看他们拍的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照片和文章。其中有一对夫妇到北京游玩,就通过简单的“人肉搜索”,据说只是输入他们在博文里了解的一些信息,就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朋友夫妇在北京的住所。于是夫妻二人下班回家,意外地发现家门前等候着两位外国友人。

    有朋自远方来,当然是个惊喜,安排游玩和小聚是必不可少的了。

但是,他们说的这段故事,也着实让身边混博客的人有些忐忑。

    幸亏这是一种善意的搜索,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但是,看看这几年来越来越火的“人肉搜索”,有惩恶扬善的,比如地震时候的“辽宁骂人女”事件,再早一些的“虐猫女”事件等等;也有立场比较暧昧的,比如那场轰轰烈烈的“铜须门”事件和“张殊凡”事件。

    一种新事物的流行,往往有一利,就会紧随着有一弊。法律一时还来不及约束和规范,于是只能看大家的素质了:该去关注什么,该去搜索什么?不要让我们的热心,被一些无聊的人利用了。

    搜到你,你就知道啥滋味了

    雅蜜(文员)

    我的一个记者朋友写了篇文章,得罪了一群人——请注意:得罪的是一个群体,于是惨遭“人肉搜索”。

[1] [2]  下一页


《谁来把握人肉搜索的度》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