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它们为何主动退市

[类别:战略管理] [更新:05-02 11:01:38] [浏览:6553 次]

    选择退市,是企业基于利弊得失而做出的慎重决策

    当中国企业一窝蜂挤IPO这个“独木桥”的时候,未上市企业不愿意上市、已上市企业选择退市,这在全球证券市场已屡见不鲜。

    2006年8月,大众食品因无法融得预期资金,从香港联交所退市;2007年7月5日,首创中国企业海外借壳上市模式的华晨汽车从纽交所退市。更为新鲜的案例是,2007年9月3日,TOM在线正式从香港创业板退市;美国时间9月6日,又撤离纳斯达克市场。

    一些声名赫赫的跨国巨头的退市,更加发人深省。2007年9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从纽交所退市,其总裁贺斌杰称,退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每年可节约500万欧元的费用;2007年2月2日,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惠普宣布从纳斯达克退市,仅在纽约证交所交易,旨在“减少同时在2个股市交易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在管理方面的负担”。

    选择退市的企业可能各有各的理由,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IPO纵有千般好,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么,就让我们遴选几个典型的案例,来看看这些选择退市的企业,它们为何要自己抹掉上市公司的耀眼光环?

    大众食品:价值被低估

    2006年8月9日,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排名前三的大众食品主动从香港联交所退市,这在国内企业排着长队到香港上市的热潮中显得很另类。

    与国内众多对上市充满期望的中小企业一样,大众食品也曾对香港股市热切期待。这家企业1994年创建于山东临沂,2001年3月在新加坡上市;为了提高股票交易量,2002年10月,又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后,尽管大众食品的赢利状况非常良好,但是,在香港的交投却远没有企业期望的那样活跃,总交易量只有新交所的1/10。交投惨淡,价值被低估,企业还要为此支付不菲的成本。这是大众食品退市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的证券市场对同一个企业的估值可能有很大差异。股票作为证券市场上公开出售的商品,其价格取决于客户对企业的估值和预期。而估值和预期又是基于对该企业产品和市场发展前景的深入理解。国内企业在境外上市首先就遇到这样的先天不足,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的主要市场在国内,采用的会计和税收制度与国外不同,企业治理结构透明度不高,以及境外人士对中国市场的误解和偏见等,被迫折价。国内企业寻求境外上市不得不支付价值被低估造成的损失,这在一些传统行业的公司尤其严重。”脑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融资部总经理郑磊在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说。

    华晨汽车曾是纽约证券市场的中国第一股,1992年上市之初,可谓风光无限。但是,上市只给华晨汽车带来短暂的辉煌,由于管理不善以及频繁的人事变动等原因,导致企业连年亏损,股票交投日益清淡。2007年上半年,每月的日平均交易量仅为六七万股,最低迷时仅在三万股左右。华晨汽车已经失去了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但为适应美国报告与注册制度的行政费用却在不断增加,这成为华晨不得不退出纽交所的重要原因。

    A股市场的火爆,使国内上市机会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无法在这场竞赛中获胜的企业,只好通过各种途径在境外上市。但众所周知,在国内上市的可见成本约为总融资成本的5%~8%;在美国市场,IPO成本约为总筹资额的13%~20%,境外其他市场,这个比例则为10%~25%。此外,每年还要花费巨额的维护成本,香港市场每年约为200万~300万港币,萨奥法案出台后,美国股市每年的维持费用则不会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如果没有意识到上市后的代价,企业必然要面对无法承受的损失。”郑磊对《经理人》说,“东莞某从事电子产品制造的台资企业,在美国上市第一年,就因为维持费用太高而放弃上报年报被摘牌。”

www.liushuye.com

    2003年9月,新加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从纳斯达克退市,成为首家退出纳市的亚洲企业。这家企业是全球最大的便携音乐播放器制造商之一。退市的原因,是无法忍受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后给企业带来的高昂成本和严格监管——近年来,在美国证券市场,因无法承受上市后的严格监管而选择退市的企业数量每年都有增无减。

    在近乎严苛的监管下,上市公司不仅要面临满足股东要求的压力,而且还要为监管机构的言论提心吊胆,监管机构的任何负面评价都可能引发股价突然暴跌。以中国的明星企业中国人寿为例。这家企业于2003年12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IPO项目。2004年2月,国家审计署宣布其母公司在2003年有价值54亿元人民币会计违规行为,受此影响,中国人寿的美国存托凭证一天之内下降了7.4%;中国人寿也因没有在IPO的招股说明书中说明此事而违反了美国证券法,2004年12月,美国证交会对其立案调查,当日股价暴跌4.63%。

    “对于上市企业而言,不了解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也可能在无意之中造成很大损失。国内企业多数不熟悉海外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不完善。近年来在纽约上市的香港和内地公司受到过集体诉讼的比例已经占到11.5%,而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7.2%。企业莫名其妙地被拖入法律纠纷之中,损失的不仅仅是诉讼费和赔偿,企业声誉也大受影响。”郑磊说。    

    附文:

    海外上市的代价

    ■文/郑磊

    对于国内中小企业而言,是否有必要去海外公开市场融资,要做更细致的分析和判断。从当前的实际效果看,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出现过很多问题,付出了很多代价。

    代价一:企业估值被迫折价

    其根源在于中国企业对海外证券市场的要求不理解,以及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误解。即使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和IT企业,国内经营模式也可能与海外完全不同,在市场无法理解这种差异时,企业公开上市的价值仍要大打折扣。比如SOHU、网易这样的门户网,就曾长期不被投资人看好而股价低迷;在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拥有全球第一市场份额的中星微电子,在纳斯达克上市时也只获得8700万美元的融资;另一家芯片设计企业珠海炬力上市,同样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同。

    代价二:高额的费用

    以及因不懂得海外资本市场游戏规则而给自己造成重大损失,诉讼、赔偿、声誉下降。在纽约上市的香港和内地公司,受到过集体诉讼的比例高达11.5%。

    代价三:可能面临股价跌破发行价、被收购或被摘牌的风险

    企业成功上市之后,市场折价因素仍然存在。

在美国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证券分析师的意见对于股价走势影响很大。以当地市场的上市公司整体情况看待国内上市公司,很多指标都不会令投资者满意,上市后股价跌破发行价,以及被收购或被摘牌的风险都很大。有媒体报道,在纳斯达克OTCBB上市的70多家中国企业,90%以上变成了垃圾股。

    代价四:上市后的抗风险能力反而降低

    上市后一切经营活动暴露在公众视野里,也给竞争对手提供了更方便的研究机会。另外,对于资本市场缺乏了解而进行的一些不规范操作,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结果。


《它们为何主动退市》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