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企业价值观管理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人性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和尺度的问题。比如说某位员工因工作失误被罚了200块钱,90%的人都认可这样的决定,这说明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认为这样做是适度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管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转就会达到效率最大化。
亨利·法约尔指出:“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管理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这里的“尺度”就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中庸之道”还有一层涵义,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有所不变”。既不偏激,也不矛盾,时时求其命中目标,符合“时中”的精神。不管是变还是不变,为还是不为,都希望能做得恰到好处,能够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只有这样,才算符合中庸。
8、学、问、思、辨、行——职场成功“五部曲”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说,别人下一个功夫,你下上百个功夫,别人下十个功夫,你下上千个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9、凡事做到“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出于《论语》,其中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也不是瞻前顾后,而是一种成熟、负责的表现。有些人做事总是比较冲动,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凭第一感觉,从不深思熟虑,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当我们在决定某一件事情,特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时,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考量。如果自己拿不准,就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做是非常有益的。
www.liushuye.com当然,“三思而后行”并不意味着优柔寡断。要知道,现在的社会是快速多变的,如果稍微一犹豫,一个绝佳的机会可能就会在瞬间消失。
就像一位管理学家讲过的:“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加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并可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中庸》一书可谓博大精深,可见早在中国古代已经把握住决策精髓所在。现在让我们从中庸的角度来看决策——中庸告诉企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这与《中庸》所提出的核心理念非常相同,也就是说根据企业的现状与外部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偏不倚为中)然后坚持重复的去执行好(不变为庸)用到企业管理上即:企业决策与行动管理两块。
10、择善固执,金石为开——“诚”是中庸的关键
《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于是,“择善固执”一词成为儒家的处世原则。但是,有些人误会了“固执”的意思,以为那是顽固而不知变通;同时又以为“择善”是选择自己所认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闭而自大的心态。事实上,“择善”需要灵活的智能,“固执”有赖过人的勇气。智能加上勇气,同时还以“仁义”为其核心,然后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为职业领导者要讲究“择善固执”和“从善如流”的领导艺术。所谓“择善固执”,就是坚持正确原则和价值观不放弃,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所谓“从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消化。领导若无“择善固执”,决策必将动摇不定,前瞻后顾;领导若无“从善如流”,处事必将执迷不悟,刚愎自用。
总之,对于领导者来说,中庸之道是一种精深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境界。中庸和谐,是一种智慧的提升,是一门精湛的领导艺术。作为领导者,无论决策、用人、授权,还是谈判、沟通与激励,都要“致中和”,善于“执其两端,用其中”,即把左右两个极端把握住,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倾向,作出恰当的优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