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必须紧紧抓住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
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它应遵循的原则上。礼仪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如何“做人”原则。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学生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礼仪教育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个人灵魂龌龊,不管其行为举止怎样彬彬有礼,充其量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已。众所周知,礼仪从来都是与特定的社会公德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就是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就为如何进行“做人”教育指出了明确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可操作性。
二是以诚相待原则。古语说:“诚者,事之终始。”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话,突出地强调了“诚”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作用。“诚”,是来自人内心的对对方真正的尊重。当这种感情自然地灌注于施礼过程中时,对方便会产生如沐春风之感。“诚”,是礼仪的灵魂。如果抽掉了“诚”,那么,施礼便成了“例行公事”,甚至让人感到做作、虚伪。如果一个社会的构成基因中缺少了“诚”,人与人之间便会丧失信任,这个社会就很难健康地发展。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对“诚信”的呼唤,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诚相待”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是谦恭尊重原则。古语说:“敬人者,人恒敬之。”俗话也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在如何看待谦恭尊重原则上,存在着两种认识上的偏差。一种偏差将它视为是弱者应遵循的原则。产生这种偏差的思想根源是头脑中尚没有真正树立起“平等”的观念——在我国,人与人之间,不管其地位、职务相差多大,都应当是平等的,并没有尊卑之分。另一种偏差是将谦恭尊重理解为只是形体动作上的毕恭毕敬。其实,礼仪贵在得体、自然、适度。如果施礼过了“度”,反而会令对方产生误解、反感乃至猜疑。这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以诚相待”与“谦恭尊重”是密切相关的。简言之,没有“诚”,“敬”就显得虚伪;没有“敬”,“诚”也无从谈起。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当一个人地位低微时,其待人接物往往能主动做到谦恭尊重,并且对对方的态度也往往相当敏感;但是,当地位升高时,当变得强大时,原来的“谦恭尊重”就越来越不见踪影了,而代之以矜持、冷漠甚至傲慢。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四是同情关怀原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一个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身处逆境时,他人应当主动给予其真挚的同情和及时的帮助。我们一向提倡助人为乐,谴责幸灾乐祸,见死不救。诚然,从纯粹的法律角度来讲,并没有条文规定一个人对有困难的公众应如何实施同情关怀;但是,从道德范畴来讲,从推进全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讲,都要求每一个人自觉遵循同情关怀原则。“让世界充满爱”,不应只是一句歌词,它应当落实在我们的日常行动上,哪怕是从最小的一件事情上做起。
五是细致周到原则。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所谓“礼多”,不是指繁文缛节,而是指施礼的周到细致。施礼周到细致,是要求在人际交往中从始至终,在涉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要充分考虑到礼貌、礼节、礼仪的实施,不能虎头蛇尾,不能挂一漏万,不能因“小”而不为。
六是避讳原则。避讳原则也称不触犯禁忌原则。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宗教等多种复杂的原因,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乃至不同行业,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禁忌。不管这诸多的禁忌在内容上是否合理,但如果触犯禁忌,轻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与反感,重则会招致抗议、敌视和报复,甚至出现相当严重的后果。即使是抱着美好的愿望,出自善良的动机,做出触犯禁忌的事,也会被认为是失礼的举动。因此,我们应当“入乡先问俗”,尽量不出现失误。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项原则是一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整体,它贯穿于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如果忽略这些原则,很可能导致礼仪教育走向舍本逐末的境界。
第三,礼仪教育应既治标又治本。
面对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状,应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所谓治标,就是围绕如何做到言谈举止文明礼貌、仪表整洁、着装得体、会待人接物、遵守社会公德等问题,对学生进行速成教育。坦率地说,这是一种“补课”。当然,治标仅是补救时弊的应急举措,归根结底需要靠“治本”。“治本”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有关教育决策部门应将礼仪教育具体转化、落实成为课程,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知识结构,提出不同的要求。诸如小学的《思想品德》中应对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有明确的要求;中学的《思想政治》中应进一步对待人接物、礼貌规矩有具体的讲授;大学应开设公关礼仪、伦理学等必修课。其二,礼仪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因而应当组织一批有关专家、学者,尽快编撰出版一批富有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教材,使学生既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所遵循,又能从理性的高度上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礼仪的内涵。其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实施礼仪教育与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如果一个学生的礼仪理论考试得了100分,而其日常操守、品行却有悖礼仪,这只能说明他并未做到真正意义的“品学兼优”。我们追求的目标,应当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与心灵美的有机统一。
从根本上说,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是推进以德治教的重要举措。可喜的是,近年来从广大家长到中小学、高校教育工作者,乃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媒体,对礼仪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并且落实在行动上,积累了许多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年轻一代,会以愈来愈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