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中国社会目前礼仪现状及目标路径

[类别:商务礼仪] [更新:05-02 11:20:12] [浏览:6286 次]

最近,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有关此方面的教育,恰恰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毋庸讳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小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会尊重师长,大至行为放浪,甚至触犯法律。有的媒体披露,在书店被抓住的“孔乙己”中,在校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在超市中被抓住的“顺手牵羊”者,仍是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曾几何时,从温文尔雅的社会精英滑落到某些媒体文章所称的“丑陋的大学生”,这一令人瞠目惊心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前阶段礼仪教育的欠缺。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与修养的外在表现,具体体现为人的语言美、行为美、举止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待人处事符合一定的社会文明规范;其理论内核主要是围绕如何严于修身律己、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而形成的关于伦理道德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一般来说,礼仪教育呈现为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一个递进过程。毫无疑问,礼仪教育应当从学前阶段抓起。承担此项教育的主体,在通常情况下,首先应当是儿童的父母与学前教育机构。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父辈母辈,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不少人都有过一段蹉跎岁月,经历了从精神到物质的种种磨难与困顿。无论他们自身现状如何不同,在其心中却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自己可以再受千般苦,就是不能苦了孩子。爱子之心,本无可指责,但是,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为“溺爱”的时候,事物往往就走向了反面。玉不琢,不成器。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而对孩子百般呵护,却忽略了对璞玉的雕琢,使孩子逐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性;因为“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当孩子被当做“小皇帝”供养的时候,上述状况更为严重。其实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这种状况,但是他们却抱着“孩子还小,长大就会好”的得过且过思想,放松乃至放弃了儿童启蒙教育阶段这重要一课。“融四岁,能让梨”的历史美谈,如今几乎成了空谷足音。从我国当前众多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及各种学前班等)看,它们将较多的精力首先放在保证儿童的安全与健康上(这并不错),但在教育方面,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其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将小学知识教育提前化,幼儿园开始学习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课程;二是急功近利,缺乏针对性,不切实际地培养所谓“小舞蹈家”“小音乐家”“小书法家”“小棋手”等(其实这往往不是从儿童的自身资质与兴趣出发,多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其共同的一点就是对礼仪教育的忽略与放松。
二是小学中学阶段礼仪教育的欠缺。
当儿童进入小学、中学后,如果学校的礼仪教育能跟得上,那么完全有可能弥补他们在学前教育上的不足。遗憾的是,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造的大背景下,家长们主要想的是如何使孩子进重点小学、升重点中学、考入重点大学;学校领导与教师们主要想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不断提高升学率;学生们的精力几乎都用在应付铺天盖地的考试上,从小考、期中考、期末考、模拟考、会考直到决定命运的升学考试。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学生每天除去吃饭、睡眠外,其余时间基本都用在学习书本上,与他人、社会缺少交往与接触,所以因不懂礼仪而造成的弊病就不易暴露和发现,自然也就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否用功读书,是否分数排名在前,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中小学生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当家长为孩子考入某所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而欢欣鼓舞以至松口气的时候,是否也能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这个孩子并不一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全孩子——他体内很可能缺少必要的“礼仪基因”与“礼仪维生素”!当然,这些年来,我国小学中学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思想认识上,对照《纲要》的要求,我们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有关教材中和课时的安排上,礼仪教育方面所占的比重确实少了些;对学生在礼仪方面的操守,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说到底,这反映了我们在指导思想方面的某些偏颇。
三是大学阶段礼仪教育的欠缺。
应当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轻松期”。所谓“断奶期”,指在生活上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学习上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着教,生活与学习开始自理;所谓“轻松期”,指刚从应付高考的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多年未有的轻松。处于“断奶期”“轻松期”与青春期的大学生,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此时,青少年时代缺乏礼仪教育而留下的隐患,在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下,就可能转化成为现实的失礼行为,甚至一失足而留下千古恨。一个因醉酒打架而使人致残的大学生在受到应有处理后,曾沉重地说:“进入大学后觉得自己已经独立了,再也不应该像一名中学生那样学习和生活了。在几位高年级同乡的指点下,我很快学会了抽烟和喝酒。为了追求‘酷’,我身着奇装异服,平时故意讲脏话,觉得这样才够‘爽’,把讲文明礼貌看成是‘小儿科行为’,为朋友两肋插刀才是‘大侠’风范。其实,我现在才开始明白,自己并不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真是痛哉斯言!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校园的警示牌上,赫然贴着一张面对全校学生的“文明公约”,其条文是“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穿拖鞋进教室”“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这些条文的正确性无可置疑,遗憾的是它要求的对象不是五六岁的幼儿园小朋友或七八岁的小学生,却是二十岁左右的高等学府中的莘莘学子,这未免令人感到尴尬与悲哀。特别是考虑到他们即将走向社会,想想民族对他们的巨大期望,如何不使人焦虑!
通过对一些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的分析和反思,我们不难看出,礼仪教育应当贯穿于学前阶段、小学中学阶段直到大学阶段,它既涉及教育管理思想,又涉及课程、教材、教法,确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当切实提高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的重要方略。我们必须将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到这是一项贯彻《纲要》、大力推进“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的高度上去认识,它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上,人们已形成共识;但是,对礼仪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忽略和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回顾历史,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我们的老祖宗曾明确提出,人“不学礼,无以立”,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包括孔子、孟子在内的许多古代大教育家围绕礼仪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诚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和规范,然而它们之中仍存在若干相通和可以互相借鉴的成分。我们不能不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礼仪理论往往采取否定与摒弃的态度,而不是进行科学的扬弃,结果把澡盆中的脏水连同婴儿一起泼掉了。我们一方面以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自豪,另一方面却对古代的礼仪理论是那样地冷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环顾现实,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一个价值转型期,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一定的紊乱。所有这些,必然波及到教育领域,这是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位学生、任何一位家长都不能回避的现实。令人振奋的是,正在这历史关键时期,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弘扬了传统美德、继承革命传统,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从而使我们的礼仪教育有了明确的指针、内容和目标。

[1] [2]  下一页


《中国社会目前礼仪现状及目标路径》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