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提要:其实小学语文一直以来有许多承载着生命教育的文章,如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五彩池》、《观潮》等,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更多内容 源自 绿化《小学语文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为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然而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如何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凡此种种,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从语文教材内容来看,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的教育的契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会不堪一击,然而,生命又是坚韧的,《麻雀》让人不能不为由弱小爆发的顽强的生命力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动物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
生命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伦理,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在生命力的发挥和奉献中去体会生命的魅力。学生最终体会到:正是生命的可贵可爱,不可替换才赋予生命以应有的人生价值。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人文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生自尊与自由。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特别是不要把他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替身”,作为我们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的的“工具”。那些引发悲剧的家庭,学生们无一不是失去他们所追求的个性与自由,学校和家长们似乎都希望他们成为学习的机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止地剥夺他们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再也感受不到生命给他们带来的自由、快乐和幸福,那么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就不难理解。
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珍惜生命教育。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与质量。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人的天职。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小动物、植物的生命值得尊重,更何况人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应努力培养他们如何去欣赏生命。积极地审视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就会发现生命的魅力所在。一年级教材有篇课文叫做《一粒种子》:泥土里的种子钻出了地面,看见天空是蓝蓝的,听见小鸟、小朋友在唱歌,不禁赞叹,“好一个光明的世界”,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着的时候,无须言传,孩子们读了这样的课文,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关键是渗透,即其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地融于语言文字的诵读、品味、想象之中,教师有意识,学生有感悟便可,不该灌输道理,说教训诫,那样只会引起反教育效果。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小品、散文,可以借此赏读,体悟人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当学生们读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那样奇美,《黄山奇石》的黄山是那样动人心魄,老舍的《猫》是那样令人怜爱……他们会拥有多么美丽的心灵体验!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与背诵这些美文名篇,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里,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过美好的生活,都能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另外,两难情境的讨论,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课文《颁给父亲的勋章》:扳道工面临着痛苦的,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问题的抉择:是迅速返回救出儿子?还是停留在原处,完成扳道的工作?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激烈的争论。无论孩子们持哪一种意见,哪一种观点,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觉间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生命的价值的思索。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教师若能引领学生通过对纸上文字的品读想象,找到一点"躬行"的体验,也是很有教益的。学《海伦·凯勒》一课,当学生读到"不幸的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时,教师让孩子们放下课本,紧闭双眼,紧捂双耳,体验小海伦的处境。不过两三分钟,孩子们就睁开眼放开手,大呼“受不了”“太痛苦了”“憋死了”“不习惯”。这时教师让学生再读这一段话,孩子们沉默了:一辈子处在无边的黑暗与沉寂中,多么让人绝望啊!课后推荐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海伦·凯勒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布置的小作文是“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我将这样度过……”这是一次从读到写的体验,能使我们的孩子对拥有健康的器官和生命多一些珍惜的感觉吧!
在语文课文中挖掘生命教育的教材的同时,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渗入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关注课堂生成,随机教育。过于严谨细致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和思想,过多的预设导致反馈信息不畅,因此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现时思想和心理状态,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当粗而不疏,留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课堂的不断生成中,随机适时教育。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段话:“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但不是对未来的准备,而是一种真正的、明朗的、独立无羁的、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生活。”在孩子们对复杂的世界还报以迷茫的眼神时,在他们对生命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物质的存在时,我们的语文要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实小学语文一直以来有许多承载着生命教育的文章,如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五彩池》、《观潮》等,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热爱之情,有了爱,就无意中懂得生命的可贵;一些写人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西门豹》、《梳羊角辫的小姑娘》等,让人深切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甚至一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