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必然,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状况,北方人喝杏仁露都能适应,到了南方,喝这个就跟在北京喝豆汁一样。他们说,这种饮料有一股怪味,喝一口都想吐出来。所以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刚出生时是没有味觉的。我做过婴儿食品,知道很多婴儿食品都是无味的,比如说胡萝卜泥、西红柿泥、牛肉泥、鸡肉泥等等,盐都不放,就是把这些东西搅碎了喷出来成雾状,落下来就成为泥,给婴儿吃。他们什么都能吃,因为没有味觉。我们的味觉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你在一个地方就会接受这地方的味觉培养,地方文化的熏陶造就了你对不同产品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也造就了你看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产品的需求方式等。
在接受一个产品、一个信息的时候,你的行为习惯受环境的影响。比如去年我去东北一个城市,那地方发展很慢,但是那边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我到朋友家做客,女主人说,她女儿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学,女儿放假回来跟她讲,北京的孩子不得了,老师在上边讲他们在下边说。她说我都有些害怕,他们怎么有这个胆量,在我们这里,都是老师说什么我们就会很规矩地在下面听着。她还佩服北京同学的电脑水平,说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都非常高。听了她的话,我有很多感触,想到我们当年在学习的时候是多么地单纯。环境不一样,产生的文化不一样,造就的人也就不一样。落后地方的孩子只会单纯地学习,而北京的孩子们却懂得什么网上冲浪,什么电脑拆装卸呀,还会制作个人主页和Flash。
时代与观念差异
人家说北京人能侃,有皇城文化,这从饮食上也能找到原因。北京的饮食文化是各地饮食互相融合、掺杂出来的一种文化,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时代在变,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有时我们想像不到以前和现在的差别会有那么大。小时候我洗头是低着头洗,现在进理发店是扬着头洗,改干洗了;以前是一老头子给我洗,现在是一个女孩给我洗。我第一次让女孩洗头是在汕头,那是1992年,汕头的一个客户跟我说,走,洗洗头去,说这里发明的洗头功很棒的。等客户带着我到了那里,一看那么多人坐在那儿洗头,我当时很惊讶:怎么这样洗头呀?我坐在那儿时一个小女孩就过来给我洗头,我战战兢兢的,她摸我耳朵的时候我直打冷战,那是第一次。现如今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看到这个会很自然,不会像我当时那样大惊小怪的。
据说广东那边出了一个政策,说洗头不能洗脖子以下的部位,但它就是执行不了,为什么?因为你很难界定什么叫脖子以下。当时出台这个政策据说是为了防止引发黄色问题,可如果照这样,那洗脚房比这还厉害,都能洗到脚了。后来又这样解释,说因为她们不专业,怕把颈椎捏出毛病来了,这其实也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说,无法执行的东西就不要去制定。有些事情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都认为很正常,这时突然出来个政策,倒弄得莫名其妙的。我讲这些,其实就是想说明,文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它是慢慢形成的,不是政策所能左右的。
特征与表现差异
我们又回来说饮食。我去过很多地方,喜欢研究各地的饮食。我爱吃,也琢磨吃,吃的多了,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去做。家里的冰箱一层一层的全都是各地的调料,我喜欢研究哪种调料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味道。你说四川的菜是熬油,广东菜是后放油,山东菜是先把油热了。怎样让油的香味别散发走,而是闷到菜里面,菜味是怎么出来的,那得自己感觉。这种感觉带给你的只是一个最简单的饮食体会,如果你在全国各地走,你就会体会更多的风土人情。这些风土人情跟营销是有关系的,如果你掌握了这些,你的营销就会有的放矢。
营销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你要了解这些人,知道这些人在什么生活环境下,有什么样的需求,接受什么样的形式等等。我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在大江南北走,每年都会见到很多经销商,一共走了上千个县、上百个城市。不管你接受什么样企业的咨询,都要走好几个城市或乡镇进行调研。前面讲过,保健品从江浙一带兴起,这也与当地的休闲、养生文化有关。一到沧州就不能卖保健品了,只能卖跌打损伤的药,因为其养生文化是不一样的。其实有些东西不能叫文化,但我们现在习惯把所有的形式都叫文化。吃饭叫食文化,喝酒叫饮文化,连泡桑拿都叫“水文化”。各地结婚都有结婚的文化,北方是中午把新娘接回来,南方是晚上把新娘接回来,这个风俗区别很大。在北京如果晚上把新娘子接回来那叫二婚。但我发现北京跟四川的很多文化居然很接近,例如南方一带只有四川喝花茶,跟北京一样的,结婚习俗跟北京也是一样的。而北京和四川在古代就显得特别远,所以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那时候皇帝都是通过运河去江南,去苏杭,但很少去四川。为什么说苏杭出美女,因为皇上没看到四川的美女。
其实很多四川人都是两湖人的后裔。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南部的一些人迁移到四川的比较多,通过各朝各代的迁移才形成现在的规模。湖南、湖北还有很多人到了福建、广东成为客家人。所以四川的辣是两湖的味道加上麻之后的改良,而客家菜的辣是两湖的辣加上粤菜的做法。以上我只是谈一些个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