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七:“某某企业就是这么做的”。
“某某企业”往往是行业内的知名公司或者业绩比自己好的公司。许多企业一看竞争对手开始打中央电视台广告,就迅速跟进。一看竞争对手开始大范围降价促销,自己也不甘落后。一看对手聘请了空降兵团,自己毫不示弱的招兵买马。更可笑的是就连对手在厂区做了块漂亮的企业形象户外广告这样的小事,也值得自己迅速模仿。借鉴其它公司的先进营销经验本无可厚非,但许多民营企业迷信知名公司的操作模式,盲目照搬其它公司(特别是竞争公司)经验往往给自己带来巨大无形损失。许多民营企业借鉴过众多公司的先进经验,结果弄的自己成了“四不象”,其它公司的先进经验并为给自己企业带来多少收益,反而使自己公司变的一塌糊涂。因为不同公司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管理水准、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都不尽相同,照搬以后失去了原来的环境自然结不出胜利的果实。在借鉴其它公司营销方法时,要去深挖其中的精髓,然后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方案才是明智之举。条条大道通罗马,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此外,要当心陷入竞争策略陷阱。许多知名公司的营销方法一般都是根据自身优势制订的,具有明显的策略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排它性。简单模仿容易陷入其迷魂阵,好比对方鼓动你拿着自己的胳膊与其大腿搏斗,最后被拖跨的是自己。营销好比一场战争,要想取得整场战争,未必每次战役都获胜。每次战役都获胜的常胜将军,未必能笑到最后。
误区八:“客户就是上帝”。
许多民营企业把“客户就是上帝”当作圣经,天天念,处处念。企业是一个盈利组织,任何经营活动必须考虑其成本。试想如果不是为了宣传需要,有哪个服装企业肯为世界上最胖的客户制作一套衣服?“客户就是上帝”与现代营销的以客户为中心思想并不矛盾。以客户为中心是营销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现代营销的目标市场并不是指所有的消费者,而是能够为企业贡献利润的特有群体。在现实中企业还存在另一种错误,重客户轻员工。客户的一点小问题,企业都会必恭必敬的倾力而为;但员工的工资三月不发都无关紧要。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上帝,或者说“客户是左手,员工是右手”。没有员工的努力,任何营销过程都无法完成,再宏伟的战略和策略只能是一张纸。员工是企业内部的客户,只有让他们满意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提高销售的业绩。营销管理是一种遥控管理,单靠纲纲条条是管不住的,管理的重心应当是激励员工,实现自我管理。据权威机构调查,企业在员工与客户身上的投入产出比为10:1。
误区九:“占领全国市场才能赢得先机”。
企业家潜意识中有着比常人更强的占有欲和支配欲。哪个老板不想自己的办事处开遍祖国各地?哪个老板不希望自己的产品铺遍长江南北?当然老板是理智的,他们希望尽快占领市场取得先机,才是根本的想法。许多老板挥舞指挥大棒,发号迅速抢占全国市场,但往往一年左右就败兴而归,把战线重新收缩到大本营。货铺遍全国并不意味着成为了全国名牌。相反求之过急,反而欲速则不达。且不论来回折腾造成的直接损失,无疑增加了“夹生饭”市场的再启动难度。从商场撤柜的产品再次进入的成本会翻倍,当地代理商会丧失信心,关键很难扭转消费者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什么时候该当地头蛇?什么时候做全国市场?不是由竞争对手来决定的,而是有自己来决定的。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人员状况、资金实力、产品成熟度以及推广经验的成熟度等方面权衡利弊,量力而为。当资源有限的时候做“地头蛇”绰绰有余,一旦离开家门口原有的有时当然无存,更重要的是资源分散后,原有市场也会受到牵连。建议在时机成熟后,采取“先试点后推广、步步为营”的策略。
误区十:“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
www.liushuye.com有些民营企业通过第一个拳头产品打开市场后,建立起一整套市场网络,拥有一大批营销精英,甚至品牌知名度也非常高。看着自己的销售网络吃不饱,就开始为自己的网络输送大批新产品,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和过度品牌延伸现象。新产品开发速度过快有两大弊端:一是资源吃紧,二是损害品牌形象。一个攥紧的拳头打出的力量和五个指头伸开后打出的力量是不同的。许多新品在开发过程中并不成熟,就急匆匆上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的时母品牌的形象;一旦出现销售不畅影响的是公司的形象和代理商的信心,娃哈哈公司2003年非典期间推出的康有利电解质饮料就是一大败笔。新产品上市前的“地下策划工作”不可省略,必须有套系统的推广方案,另外还要注意时机上市和节奏。品牌开发过度是另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四川五粮液集团是全国知名的高档白酒企业,他近几年内一下在开发出了几十个子品牌。五粮液把品牌使用权简单授予合作企业后,由于授权企业太多根本无暇管理,结果造成五粮液系列产品良莠不齐,企业品牌和销量都受到巨大损失。五粮液痛定思痛后,不得不忍痛割爱砍掉了几十家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