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那些以声誉产品和产品声誉为基础的品牌,才能最终赢得品牌声誉。只有拥有品牌声誉的情况下,品牌知名度才具有战略价值。否则,知名度就是灿烂一时的昙花。
第一条主线和第二条主线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没有一代又一代声誉产品的支撑,就没有价值逐步积累和升华的品牌战略。这也是强大品牌比一般品牌更加注重声誉产品打造,强大品牌的广告越来越聚焦于产品广告而不是品牌广告的内在原因。
www.liushuye.com第三条逻辑主线:产业品牌---国家品牌---国际品牌
作为一个现实,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一个贫穷、落后和弱小的国家,创造出国际知名品牌。这说明跨越国界,在国际市场上塑造品牌,除了上述逻辑,还受其它逻辑支配。
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首先表现为产业的崛起。若干个产业的异军突起或者众多产业的相继崛起,带动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
当产业的崛起超越国界产生区域影响或者国际影响的时候,就会对国家形象加分,而且国际上对这个国家的看法会因此而具体。比如,瑞士---瑞士手表;瑞士---瑞士银行;瑞士---瑞士军刀。德国---德国汽车;德国---德国精密仪器。美国---美国大片;美国---美国科技;美国---美国华尔街。
没有产业的领先和影响力,就不会有经济上的国家品牌;而没有国家品牌背书,就不会产生国际品牌。
当然,产业对国家品牌的确立并非充要条件。国家品牌建设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提出这个逻辑主线,我想强调指出的是,国际品牌打造需要国家营销和国家营销战略,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行为。由于我们的国际市场营销还没有真正跳出国际贸易的范畴,政府更加关注总量而不是个体质量,因此可以断言的是,中国的国际品牌打造还在“匝道”上,没有进入“主干道”。从原因上看,既有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产业积累不足的问题。
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从产生之日起,就充满国家意志。企业个体的作为,是基于国家意志这个基本平台的。
中国市场兴起和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形成之后,到访的外国元首身边商业巨头云集,肯定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他们不是来拿订单的,就是来要优惠政策的。目前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出访,也开始带领一个庞大的商业团队,总理也开始推销中国产品。这预示着,国家品牌开始发挥作用。
仅仅依赖上述逻辑,依然不足以打造强大品牌。还需要下列因素支撑。
首先,企业对社会,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一个人的成就和影响力取决贡献而非所得,企业也是如此。一个强大品牌的崛起,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对社会、产业做出令人注目的贡献,否则,就不可能崛起。这种贡献要么表现为商业观念、商业模式创新,要么表现为生活方式变革,要么表现为对产业演进的引领(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它们对内表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外表现“一人得道,普遍受益”。
其次,超强的综合实力和无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
强调这一点,既是为指出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实,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让综合实力普遍较低和借助某个市场机会发展起来的中国行业龙头企业明白,霸者之路和王者之道是有本质区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充其量,我们的行业龙头企业也就是处于“齐家”这个阶段,而且最基础的“修身”也还没有真正完成。
最后,企业文化问题。
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虚无的问题,但对超级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和文化环境,一个遍布世界且战略至上的巨型企业是无法驾驭的。
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表现,我们可以粗略地归纳出这么一个现象:超级企业更脆弱,一旦出问题,更致命。能够在中国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持续提升的跨国公司并不多,经得起专业评价的,更是寥寥无几。
对中小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可能仅仅是企业领导人的个性和行事风格,而对于超级企业而言,则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超级企业既不存在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和人才问题,它们出问题,只能出在文化上。
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无法成为超级企业;企业文化出了问题,超级企业也会轰然倒下。
这份研究报告或许能够对本文的观点给予某种支撑。
www.liushuye.com全球私人咨询公司声誉研究所近日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列出了2012年全球声誉最佳的100家公司。该咨询公司邀请了15个国家的约4.7万名消费者参与这项活动。这些参加的公司均是业务遍及全球的跨国企业。德国宝马公司荣登榜首,中国大陆唯一上榜的是联想集团,位列第95位。
企业得分统计了四个情感指标:信任,尊重,钦佩和好感。声誉研究所还对公司声誉的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消费者对公司本身(工作环境、公司治理、企业公民意识、财务业绩和领导力)的感受比他们对产品(产品、服务和创新)的感受更能左右消费行为。
另外,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已经认识到,虽然强大产品很重要,但只有强大产品并不足以赢得良好的全球声誉,企业必须全方位发展和打造自己。
品牌首先是一种结果。一种在企业产品长期受欢迎并且在竞争中从众多同类竞品中脱颖而出之后产生的一种结果。
没有产品支撑,没有业绩支撑,没有营销力支撑,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品牌。那么,回过头来,品牌建设的路径应该是重视产品,重视营销力建设。如果脱离开这些,一味地进行所谓的广告和公关,结果终将是昙花一现。
中国企业在很长一个时期像出锅的螃蟹一样一红就死,各领风骚三五年,原因就在于只注意到了品牌的“标”,即品牌知名度,而没有注意到品牌的“本”,即产品美誉度。
其次,品牌是一种坚持。一种对匠人精神的坚持。什么是匠人精神?那就是对产品质量和工艺的精益求精。迄今为止,我们仍然认为中国企业缺乏这种精神。想想我们的先人那种对产品和技术的敬畏。以瓷器为例,封窑时会有仪式,出窑时也会有仪式。
今天德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经济几乎是一枝独秀。有分析者指出,德国产品横行世界一切皆源于德国业界的“手工业精神”。而手工业精神,正是“匠人精神”。
第三,品牌是一种承诺。一种对顾客始终如一的价值承诺。一旦形成独特的产品价值认知,企业应该坚守这种认知,强化这种认知。而基于这种认知,顾客就会形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