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高山战略,带您问鼎冠军之道

[类别:战略前沿] [更新:05-02 11:31:15] [浏览:6943 次]

    1.第一是目标更是方法

    对很多行业来说,进入第一阵营是企业生存获利的必要条件。

    尽管中国市场经济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市场环境已经发生质的改变,企业的生存法则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普遍觉醒,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在不断强化,很多行业,如果没有品牌支撑,根本没有任何获利能力。很多行业,大小厂家累计超百家甚至千家。但真正赚钱的、生存良好的厂家,却屈指可数。非品牌经营或者品牌化程度不高的企业,普遍生存艰难,因为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找不到优质的经销商,没有网络、没有规模,利润无从谈起。集成吊顶行业发展比较快,很多小企业刚起步就陷入了洼地,一开始即已面临生死存亡的课题。

    成为某个方面的第一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密码。

    企业最现实的问题,现在能否生存与盈利,以及未来能否继续生存与盈利。消费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成为行业第一或者某个方面的第一,则能确保我们面对消费者广泛的选择,一直保持比较优势。

    消费者,总是愿意把更多的信任、更多的选票交给第一品牌;渠道商,也总是愿意把更多的资源、更好的位置留给第一品牌;供应商,总是愿意把更多的优惠、更好的合作条件留给第一品牌;包括媒体,总是愿意把更多的赞美、更多的关注交给第一品牌。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只有王者才能纵横,行业资源的配置总是向第一品牌倾斜,无论品类的第一还是品项的第一,无论主峰还是侧峰,企业必须在战略上占据某个制高点;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一直可以占据某种比较优势。

    占据某个方面的第一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是开启财富之门的法宝;持续保持第一、持续创造第一,则是企业持续辉煌的真理。

    2.冠军之道可以问鼎吗?

    市场竞争的机制下,品牌位次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根本。正常情况下,如果排在第一,收益回报定然居于平均水平之上;如果排名位次过低,则会失去经营的价值乃至生存的资格。

    既然位次那么重要,一个大胆的问号就从我们的心底冒了出来:做冠军有方法?胜负之妙、冠军之道,是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呢?!如果有冠军法则,那么这个冠军法则又是什么呢?

    (1)田忌赛马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喜欢赛马,齐国君主齐威王也喜欢赛马;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每一次比赛,田忌总是输给齐王。

    全国最好的马都要贡献给大王那里,田忌作为大臣,所拥有的马自然要比大王逊色一些。

    这是最初的比赛情形,军师孙膑尚未介入的比赛。

    在智力因素未进入之前,所依凭只有资源本身,比赛就是一种纯力量的较量,而齐威王马队的综合实力明显优于田忌的马队,这样比下去,结果只有一个。

    田忌一点信心都没有,这个时候,孙膑对田忌将军说:“您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您是说换马吗?”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孙膑的对策就是——“用下等马对付齐王的上等马,拿上等马对付齐王的中等马,拿中等马对付齐王的下等马。”

    第一局田忌输给了齐王,第二局田忌胜了齐王,第三局田忌又战胜了齐王;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这是策划大师孙膑介入以后的比赛情形。

    胜负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实力”,通过某种的方式,力量的对比可以被改变。

    田忌赛马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做冠军是有方法的。

    当然,孙膑作为一个著名的谋略家,田忌赛马只是小试牛刀,他在帮助齐国、赵国、韩国对付强权魏国的过程中,演绎了“围魏救赵”、“马陵道诱伏庞涓”等以智治大的经典案例。

www.liushuye.com

    如果让孙膑介入原本力量相当、针锋相对的两个企业,我们可以相信胜利一定属于孙膑所在的这一方。

    (2)胜负的兵家观点

    战争的成果最大程度集中在胜利的一方,那么胜利的获得,纯粹是随机发展的结果?还是可以战前预见、人为主宰呢?

    关于战争的胜负:

    《六韬》的观点是:“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尉缭子》的主张是:“战不必胜,不可言战;攻不必拔,不可言攻。”

    《孙子兵法》在“先胜论”中指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不仅认为胜负可以在战前预见,并且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提出了预判胜负的五项要素和七个基本条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打胜仗的军队不打无把握之仗,关于胜负的可确定性,历代军事名家的观点都是高度一致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只是通常意义的说法。对于真正的兵家高手来讲,不胜不战,每战必胜才是用兵之道。“战不必胜,不可言战”、“见胜则起,不胜则止”说的都是这个道理。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主张而已,无论孙武还是孙膑,无论韩信还是朱棣,这些精通用兵之道的军事家,皆在战争实践中严格遵循必胜原则。

    (3)以弱胜强的战例

    无论赛场还是战场中,没有谁不想做胜利者,通常情况下,大家都认为输赢取决于实力。

    如果实力强大,获胜是有信心的,通常也被认为是应该的;如果实力对比悬殊,对方强,我方弱,那么胜利又从何谈起呢?

    事实上,古今中外很多为人称道的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典范,尤其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

    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以不足10万的兵力对抗纣王70万大军,结果纣王全军覆没;柏聚之战,孙武率吴国3万军队对阵楚国20万大军,千里破楚,五战入郢;昆阳之战:刘秀率领不足2万的兵力迎战王莽的42万大军,战后王莽的大将军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胜利不一定属于实力强大的一方,失败也并非注定属于弱小的一方。这些战役之所以有名,都是凭借某种方式跳脱了纯力量的较量,或者通过排兵布阵,或者通过军事力量的分配,或者通过借力于山借力水,最终改变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少胜多创造了奇迹。

    战争的胜负,可以被预见,力量的对比,可以被改变;除了军事力量本身,输赢之间智谋是核心要素。这也正是为什么战略这个字眼在战争中一再被强调、军师这个人物在军事上历来倍受推崇的原因。

    在军事上,《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尉缭子》等兵书都是战场上赢得胜利的方法与规则,谁能熟用谁能活用谁就能做常胜将军。

    那么,市场是否存在类似的法则呢?做第一品牌是否有确定的路径?

[1] [2]  下一页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