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大陆之新

[类别:战略前沿] [更新:05-02 11:29:52] [浏览:6367 次]

    2008年4月7日,当时还是台湾“总统”候选人的马英九拜会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据台湾媒体报道,老人当时直言不讳,在这里做(指台湾麦寮)和在宁波做是一样的,若两岸三通后,就不必再到宁波投资了!他的意思是:两岸若能三通直航,把商品从麦寮直接出口到中国大陆,也不必执意推行台塑在大陆久攻未决的“大乙烯”计划。老人甫言一出,台塑集团副总裁王瑞华,立即夺过话茬儿,补充道,不论是麦寮或是宁波,都各自有不同的市场与投资条件,因此若是政府政策许可,台塑集团仍会持续争取宁波的大乙烯投资计划,因为大陆内需市场仍然很庞大,和麦寮的投资并不冲突。

    6月22日,鸿海宣布,其董事长郭台铭将向台北“市政府”捐助3亿元台币,以协助台北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盖“台北馆”。当外界猜测该慷慨之举是否和未来鸿海要在上海打造“世界总部”有关时,郭台铭否认:“这种联想真是无中生有,你们媒体真是‘制造业’啊!”

    6月23日清晨8点,台湾中华航空董事长赵国帅走出下榻的明珠大酒店。三天的广州之行,不,往后的三四个小时内,对于这个上任不到12个月的华航董事长来说将是一个转折点。在过去的一年中,他所执掌的华航正在滴血亏损,更为不幸的是华航与政治丑闻联系在一起。讽刺、嘲笑与怀疑让这位“两进一出”民航业的“回锅”董事长急需扳回一局。机会就在那里等着他。7月4日,苦等16年的两岸包机直航正式开通。6月23日11点,赵国帅与南航董事长刘绍勇签订了有关直航的战略合作协议。除了直航合作,赵还有别的盘算。他希望已经加入天合联盟(全球三大航空俱乐部)的南航能向天合推荐华航,以提高华航的国际化参数。

    “5·20”前后,台湾岛与大陆的商业机会如潜流暗涌一样在海峡之下汇聚、发力。对于台湾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微妙的时刻。一方面,马英九获胜后对于台商的竞选承诺将进入兑现阶段,有可能实现的“三通”将直接改变两岸交通、物流、信息流格局,包括“投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值40%”在内的台商投资大陆种种限制会得到不断的“松绑”;但另一方面,最近两年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已产生了明显变化,中国早都不是一个外来投资稀缺的国家,事实上一些早期来大陆投资的制造业台商已感受到制造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大的巨大压力,有的甚至选择了“回流”台湾、或者南迁至越南等国;而且,马英九当局承诺将轻税简政、努力让台湾成为台商的“全球营运总部”,也暗示着岛内的商业环境有可能得到改善。

    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不禁令人产生疑问:内地对台湾企业而言,还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大陆”吗?台湾商业巨头怎么重新定义内地于它们商业战略的意义?它们会对内地市场展开哪些新攻略?

    关于台商目前心态,涉足大陆商界十多年的台湾皇冠企业集团董事长江永雄有一个比喻,“台商会觉得安全与稳定最重要。好比台湾人原来是吃粥的,现在吃到米饭,你叫他回到吃粥,打死都不愿意。大陆的商人不一样,原来吃粥,现在天天吃鲍鱼,但是你让他再回去吃粥,他不怕,他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因此,对于‘5·20’之后的两岸关系及台商在大陆的发展,大多数台商审慎乐观。我干吗要冲?冲过头你就会翻过去。”

    突破“禁地”、挺进内陆

    今年端午节,江永雄回了一趟台湾,顺道参观了台湾的中山科学院。

这是隶属于台湾军方的一个院所。“他们问我军转民的产品和技术能不能在大陆使用。我的建议是只要是台湾这边不会限制你,应该可以。”

    “这不过是我眼下看到的一个细节。要知道,新‘政府’才刚刚满月,但一些台商对大陆原来封闭的行业现在已开始流动。”江说。

    据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磊说,台商在大陆投资经历了三个高潮: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一次高潮主要来的是一些传统产业的中小型企业,比如制鞋、成衣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到90年代中期,又有一次投资高潮,主力就变成了中型企业或者中大型企业,而且生产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了,鸿海(富士康)就是那时来到大陆,并在此成就了它的“代工帝国”;到21世纪初,民进党上台加速了台商投资大陆步伐,因为很多人觉得岛内朝野恶斗,投资环境也在恶化,不如到大陆去做投资。“这一拨出走的主要以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为主了,而且是以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主。”

www.liushuye.com

    朱磊认为,下一拨台湾企业投资大陆高潮,应该会随着一些行业的投资“松绑”到来。

    “其实,还有6成的能来的资金没有来大陆。”江永雄作此估算。

    除了资金的限制被突破能带来新机之外,对高科技产业的限制一旦有所放宽,相关产业的格局也将大变。这主要是指“两兆”产业(芯片和液晶)和“双新”产业(生物科技和医药)。这几个行业群聚着台湾大块头企业,包括台积电、联电以及“面板五虎”(友达、华映、奇美、彩晶、广辉)。

    今年3月,英特尔在北京宣布,将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兴建一座12英寸芯片厂,预计今年底动工,2010年上半年投产。这一消息,无疑在台湾半导体业中扔下一枚震撼弹。台湾《中国时报》一则标题称:“台湾厂商:老大都去了,我们还能不去吗?”道破了台湾半导体厂家的心声。台湾半导体之父、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感叹,如果英特尔大陆厂两三年后正式投产,未来台湾半导体厂在大陆的芯片制程技术,将处于明显落后竞争同业的位置。“如果台当局再对业者限制重重,即使强如台积电,在大陆市场上竞争力也会不如人,让岛内业者在大陆市场上永远落后于人。”张忠谋说。

    “我一直认为,开放带来竞争,竞争带来进步。台湾闭锁技术只会让原先拥有先进的技术的千亿级企业变为落后。”海基会原副秘书长李庆平对《中国企业家》说。

    除了芯片和液晶两大相对优势行业外,台湾相对大陆优势较大的行业还有创意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这方面,明基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和江永雄的看法一致。“文化创意方面台湾比较先进,大陆可以买台湾的电视节目。而在农业方面,由于台湾是一年四收、农业发达,我经常讲,台湾只需要把100个农民放到大陆来,每一个人教导800个农民,那大陆就有8万个农民的问题解决了。”江说。

    但是,现实的情形是,从2002年起,台商到大陆的投资额并没有增长,实际额是下降的。从2007年情况来看更严重,2007年(11亿美元)和2006年(21亿美元)相比,下降了将近一半。分析者认为,这跟大陆基本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低端制造业环境恶化有直接关系。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张常国说:“现在一些大陆台商外迁到越南是必然趋势。

而且未来部分台商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会倚重于长三角而不是珠三角,将来还有可能到环渤海区域。”

    向内陆挺进,是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台资巨头已显露出来的迁移路线(参见案例《郭台铭:退而不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德海分析,“台商开始从原来单纯追求低成本转向追求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二是早先布局内陆省区部分台商的营收成长速度超过沿海地区,比如山东和重庆台商的营收成长速度均超过上海1-2个百分点,这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示范效应;三是台商抢占内需市场不仅是获取商机,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再布局中实现转型升级,从而谋求在大陆的永续经营。”

[1] [2]  下一页


《大陆之新》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