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你是职场彼得潘吗

[类别:职场兵法] [更新:05-02 11:11:34] [浏览:6943 次]

    前言:

    在海边一座小城市与母亲相依为命的高三学生韩修(温朱万饰),是学校游泳部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但是就在全国游泳比赛前夕他决定放弃比赛。他妈妈服毒自杀未果现在在医院昏迷不醒中。韩修守护在妈妈身旁。一直以来不知道爸爸是谁的韩修,认为可以独自承担一切。在妈妈的遗书中韩修得知他爸爸依然健在。空荡的家里只有韩修一个人,有一天邻居家新搬来了一个人,从那一天起这里传来了美妙的钢琴声。原来搬来这里的是附近学校的音乐老师仁熙(金浩贞饰)。

    这时候的韩修觉得自己是被世界抛弃的人,他想与世隔绝,他想忘掉一切,仁熙成为了韩修唯一关心的对象。对韩修很温柔的仁熙,让韩修的心里变得很复杂。因为妈妈的昏迷不醒19岁的韩修感到缺乏关爱,并且充满了性欲。而仁熙的心里有时很想抱抱韩修,甚至想过要与他睡觉,但是每到关键时刻仁熙总是拒绝韩修。

    游泳部的教练老师和同学们一直在劝他继续游泳、妈妈的医疗费用也该继续交了、爸爸的存在让他感到尴尬和陌生……这些就像是没有完成的数学题一样摆在韩修面前。不过突然有一天,在妈妈住的病房里韩修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大学生美真(玉智英饰),而仁熙的继女敏智(朴敏智饰)似乎在用不同的公式帮他们解决问题。希望得到的却不被允许、装作不知道的却总要面对、不想成为什么却总是有很多要做的,韩修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现在韩修要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公式……

    成长电影《PeterPan的公式》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特别视线。想知道的永远是模糊的、想得到的总是得不到、不希望的总是找来,充满矛盾的19岁。这部电影描述的正是那个时期的苦恼和痛苦,但影片整体氛围却一点也不沉重和黑暗。心里虽然在痛,甚至对世界充满厌恶,但主人公韩修的形象总是能看到可爱的一面,他与周围人物的沟通中总会有微笑。真诚、坦白、轻快的成长电影《PeterPan的公式》,对我们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成长烦恼做出理解和激励,在一个特别的视线里诠释心灵的价值。

    它没有一味的追求一般青春类电影的模式,而是以主人公韩修的内心变化为中心,描述了韩修矛盾的世界和韩修努力与外界沟通的过程。影片《PeterPan的公式》通过釜山国际电影节把感动传达给了世界的观众,是一部对韩国电影来说有意义和价值的影片。

    说起“彼得·潘综合症”就不得不提到长不大的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诞生彼得·潘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彼得·潘综合症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患有“彼得·潘综合症”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他们的症状不但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来自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著名职场研究专家www.liushuye.com(预定职场阳光心态培训,请联系13733187876)老师总结了一下症状:

www.liushuye.com

    1、盲目追求理想化,对他人评价过份敏感。

    2、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3、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5、经常感到不安和孤独,习惯用愤怒来代代替伤心,性观念并不成熟,缺乏分辩幻想和现实的能力。

    6、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

    7、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则告诫说,“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他说:“因为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太会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理疗。

    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家人说教就能改变的,只有交由精神病专家来引导。“彼得·潘综合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少数遭受经济危机的国家所独有。在一些发达国家,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

    专家们一致表示,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彼得·潘综合症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因为这类人本身想要自由,觉得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但是他自己幼稚的做法无法让人放心,所以需要长时间建立责任感。有些患者已经意识到了,也表示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但苦于无法改变。

    我们可以促其自问: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由此可见,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是走出“彼得·潘综合征”惟一的途径,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上,有的人在工作中主动地成长,获得了人生和事业的双丰收;有的人却拒绝成长,拒绝取得进入这个社会的通行证,因此他们在失去诸多机会的同时,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在公司里经常有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往往只顾过着眼下的安稳干活,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毫不关心,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际上,这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员工就是在拒绝成长,而拒绝减长就是惧怕成功,拒

    绝成长就是拒绝机会。这种拒绝,对刚进人职场的新员工来说,都是缺乏积极进取的一种表现。

    不想工作,拒绝成长,对成功有恐惧心理……这种心态在刚进人公司的新员工中比较普遍。他们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虽然年龄在增长,心态却依然像小孩一样,不愿成长,不愿面对现实,不愿面对自己所需承担起来的责任。其实,人不应该拒绝成长,更不能拒绝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艰辛,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必须仰起面孔,正视它……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