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那段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中,还有一句是“重重的顾虑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了。如何思考,思考什么,一直伴随着我们职场所有的成功与坎坷。
通用电气的前CEO韦尔奇先生,出了一本《赢》后,又印了一本《赢的答案》,里面有许多关于职场设计的篇幅。
有位捷克的学生问,我17岁,要上大学,将来要从事商业活动,我是不是应该学习葡萄牙语。英明的韦尔奇先生与世界上所有英明的企业家一样,语重心长地说:学习葡萄牙语肯定对你有帮助,但是你真的应该学习汉语,因为等你毕业的时候,中国很可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语言只是一种手段,韦尔奇先生真正的建议是,不管你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你都要走一条“展露你的才华,释放你的热情,感动你的灵魂”的路。这三点中做到一点还不算太难,要三点都做到,恐怕只有像韦尔奇先生这样的超人才行。
有人问戴尔电脑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如果让你倒退回1984年,你还会再次做出当年的创业选择吗?”戴尔说:“肯定不是做计算机组装业务。”戴尔先生比较实在,要是中国的老总们,为了股市也肯定会说,“我们的行业仍然处在最好的时期”。
对于创业和职场发展来说,最难的就是预测将来,又容易又难但是最现实的就是干起来再说。干一段时间后,你再看这份工作能不能“展露你的才华,释放你的热情,感动你的灵魂”,应该再加上一个“满足你的物质需求”——挣足够的钱。
其实,有时问题并不复杂,简单的标准就是,你想不想去上这个班。现在企业家也好,公司老板也好,你不用吹你的企业文化多么伟大,得到了多少企业公民奖,你只要让人问问手下的员工,每天早晨起来后想不想去上班就行了。
当然人为了实现目标,往往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在一份工作、几份工作做起来之后,我们就要思考,到底适合不适合我,要不要再做下去。
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先生,当年在创造这个家业之前,曾用了整个一个春节思考,用他的话说就是发呆,在上海绍兴路的汉源书店,一坐就是七天,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思考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时段,就可定义为发呆。你在一个地方不动窝呆八个小时,就是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