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起兵之初,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经常随从出征。此外,曹操征讨淘谦,留夏侯惇守濮阳。夏侯惇曾领东郡、陈留、济阴太守,又领河南尹;夏侯渊曾领陈留、颖川太守。曹操初次起兵受挫后,夏侯惇、曹洪随曹操到扬州募兵。以上留守、领郡、募兵都是重任。
二、在争霸战争中,曹操逐步建立起一支由他亲自率领掌握的中军(也称内军)队伍,其主要将领有曹氏新秀曹纯、曹休和曹真。曹操的中军由帐下亲兵发展而来,主要来源有三:曹纯所督虎豹骑,为骑兵;许褚所领虎士,为剑客;典韦所率亲兵。曹纯在建安十五年(210)去世,其后曹休、曹真共领虎豹骑。曹休后来拜中领军,曹真拜中坚将军,亦为中军主将。许褚为谯国人,是曹操的同乡。
曹操早期的中军将领还有韩浩、史涣。韩浩为护军、中护军,史涣为领军、中领军,二人均附入诸夏侯曹传,并且史涣是沛国人。由此可知,建安年间的曹操中军基本上控制在谯、沛籍武将之手。
www.liushuye.com三、随着争霸战争的发展,诸夏侯曹逐步建立起在曹操军中统督军事的优势。在征战中,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经常督率诸将,以后逐渐发展为都督诸军,总专方面之任。
诸夏侯曹中,除夏侯惇与曹操的特殊关系外,夏侯渊妻为曹操内妹,夏侯尚为夏侯渊从子。曹仁、曹洪是曹操从弟,曹纯是曹仁亲弟,曹休、曹真是曹操族子,他们与曹操血缘关系亲近。以上八人中,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在曹操起兵之初即随征,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更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除曹氏、夏侯氏宗族外,曹操还通过乡里、姻亲等关系壮大亲信队伍。许褚、史涣外,丁冲与曹操同籍,曾建议曹操匡佐汉献帝,两人情谊深厚。丁冲授职司隶校尉,他去世后,二子丁仪、丁也颇受曹操信重.后来主持屯田的任峻是河南中牟人,曹操起兵时他就率领宗族及宾客归附曹操。其他如刘馥、武周等都是沛国人。也受到曹操信任。曹操军中的中下级将吏,谯、沛籍人也占有相当数量。很明显,这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族和地域特征的政治集团。
谯沛集团是曹操最忠诚的核心力量。但是颖川集团与曹操的结合及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曹操政权中,与谯沛集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以荀彧、荀攸、钟繇、陈群等为代表的颖川籍士人构成了另一种势力集团——颖川集团。颖川地处三河与南阳之间,开发较早,素有夏人之居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曾先后成为郑、楚、韩之一部,因位居天下之中,故号四战之地。外黄乃颖川东邻之县,二者均为开发较早的山涧河谷地带,属于“第一次农地区域”豪族势力强大是其地方政治的特点之一。司马迁将颖川与南阳一带示威夏人起源之地,称其“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又说颖川敦愿。可推测这些颖川是保有较多古风或者说悠久传统的地区。班固所说的”颖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二千石,正是对当地现实的一种反映。以良二千石治豪强,表现出国家权力与地方势力之间紧张的关系,西汉时期著名的治理颖川郡的循吏有赵广汉、韩延寿、黄霸,法家的霸道治理、儒家的王道治理理念在这个地区都成功地实践过。
颖川郡是华夏文明的源流地带,文化深刻厚德载物,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独特而且极有影响的地区。有如下三个特点:首先是东汉时期豫州境内的汝南郡、颖川郡一带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那里是人才集中之地。东汉末年发生党锢之祸,汝、颖地区的党人名士人数集中,地位突出,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尤令人瞩目。在接踵而来的汉末动乱中,汝、颖名士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自然备受关注。其次,曹操早期的政治活动为他与颖川士人在政治上联合奠定了基础。曹操早期选择了交游汝、颖名士这一途径,曹操锐意求名结交桥玄、许劭、许靖、何这样的名士是费了一番苦心的。曹操做的另一件事情是远离宦官势力,在政治上向士大夫靠拢。曹操与颖川士人在政治上的结合,是双方互相选择的结果,其中颖川士人充分发挥了其政治卓识和自主精神,尤显重要。在此过程中,荀彧作用关键。
●颖川集团与曹操的结合对曹操的战胜诸豪强起到了至关重要或者说是极为关键的作用.
第一、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面的作用。
颖川士人在政治上的第一个贡献是帮助曹操夺取汉献帝。而在决定袁绍与曹操生死存亡的官渡之战前后,颖川士人运用智慧,出谋划策,几乎在所有重大方面或环节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若说曹操霸业成功的历程也就是颖川士人大显身手的成功,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在政权建设方面的作用。颖川士人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因而在联络大族名士、壮大曹操政权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荀彧为曹操举荐的人才,除本籍人士外,尚有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杜畿等外籍人士,他们大部分是在汉献帝都许后不久被征入朝的。这些人大多出身于东汉以来的高门大族,本身又颇具社会声望,其中华歆就是被作为海内名士。大致说来,在许都建都政权初建的那一段时间,荀彧出任尚书令,全面主持人才的搜罗和安置工作,曹操首次大规模地征辟名士,是以他为中心而进行的;而荀彧进用人才,基本上是执行德行和才能并举的标准的,颇具务实精神。荀攸继荀彧为尚书令,也推贤进士,其地位和作用与荀彧大致相当,因此曹操评价说:“二蕈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亡。”同样在选用人才建设政权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的还有陈群。
www.liushuye.com颖川士人之所以作为集团势力在曹操政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由于他们之间的内在凝聚力。颖川士人内部习惯于互通婚姻,喜好朋党交接,这种风气也由来已久,东汉时期颖川的一流高门荀、钟、陈、李四个家族就是姻娅相连。颖川士人之间或以师友之谊相推许,或以宗师弟子之谊相过从,进入曹操政权的颖川士人秉承了这一传统,注重在政治上互相提携。
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天下一流,无人能匹。他不仅尊重人才,而且对人才的激励也是理念先进手法高超。他奖励人才出手豪爽大气,土地粮食古玩宝物抓住什麽就奖励什麽,而他自己却又极为节俭。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二月春二月,曹操东征管承后回到邺城,开始论功行赏,发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封功臣令》,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
曹操的人才基础比与他争天下的任何豪强都基础深厚,但是他仍然不间断地孜孜以求。这使他的霸业无论在哪个时期的需要以及军事的或者地方行政治理的哪种类型的需要,都能够源源不绝。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发出了有时代意义的《求贤令》: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
这篇《求贤令》提出的“惟才是举”人才甄选原则以及他高超的对各种人才的驾御以及始终如一的用人原则,使他毫无争议地列入了中国历代帝王中罕见的人力资源大师的行列,除了东汉光武大帝刘秀与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之外,无人能与之匹!
令文从人才的重要性讲起,指出自古以来受命及中兴君主,哪有不得到贤人君子与其共治天下的呢?讲到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之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