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曹操有绝对正确的战略。
战略,简单地说就是你运用什麽样的资源构成什麽样的资源组合去实现你的目标的方略。这个资源组合就是模式。创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也。
曹操的创业模式,来自于毛玠的战略构思和曹操对这个模式的高度认同
《三国志·魏书》记载创业初期毛玠语与太祖曰: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
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树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霸王之业可成也。”
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霸王之业可成也。”的这番宏论是远见卓识,极富战略价值。所以同样具有英雄气概以及政治战略家素质的曹操就不能不听从,“太祖尽纳其言,转幕府功曹。”全盘采纳毛玠的战略建言,并且对毛玠刮目相看,立即就擢拔毛玠为曹操幕府掌管考察干部的主官。
曹操能认同毛玠的战略建言,根源于他对通过创业争霸天下的独特认识——
曹操在青年时期曾与袁绍是好朋友,曹操与袁绍共同组织的十七路豪强“讨伐乱臣贼子董卓”联盟军刚刚兴起时,两个人曾有过关于愿景的一次讨论: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傅子曰:太祖又云:"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这就是说,曹操认为“天下智力”也就是人才是创业的根本,人才是争霸的主要资源和力量,有人才就有一切!而且曹操的胃口很大,他看重的不是一地一人,而是天下的人才!
而袁绍则与曹操大相径庭,他把山川险固和占有地盘的多寡当作了创业争霸的主要资源。而且还毫无原则地准备利用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来夺取天下,而毫不顾忌这些野蛮的少数部落将可能带给中原文明带来损害!
曹操与袁绍的对于创业资源的截然不同的见解导引他们各自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创业道路。
曹操的下列言论充分说明他关心民生、同情广大人民受战乱祸害而陷入的苦难生计,因此,他常常命令他的军队爱护民生。我们在著名的曹操割发替首,惩罚自己马踏麦田的著名故事就可以窥斑见豹、落叶知秋于曹操的爱民情操。
“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遂至浚仪,治睢阳渠,遣使以太牢祀桥玄。
进军官渡时,“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不仅如此,曹操还对当时横行不法、侵害细民百姓的大地主豪强严加制裁,以便保护广大的底层农民的生计和生活。
●曹操重豪强兼并之法。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打败袁绍,基本上控制了河北以后,针对袁绍弊政所造成的恶果和战乱以来民生凋敝、经济萧条以及毫民兼并的严重情况,发布了两道命令,一为《蠲免河北租赋令》,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
另一道命令是更能反映曹操政治思想的《抑兼并令》。
注魏书载公(曹操)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www.liushuye.com注魏书载王(曹操)令曰:"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曹操虽然讲求的霸道以及霸术,不是中国历史上威力更大的王道管理的奉行者,但他的关心民生的思想不仅符合中国历史上二分天下的霸道管理理念中关于民生的治理法则。而且他的行为也符合王道管理理念中关于君民关系的思想。
袁绍虽然也忝列儒士之列(历史记载他家传治《易经》,易经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则根本无视儒家王霸经典导师孔子所大力提倡的"仁者无敌"以及孟子所言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孟子·尽心下》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离娄上》孟子说:“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自身。”
《孟子·尽心下》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孟子·尽心上》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后来的实践表明,袁绍在冀州的统治:“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放兵捕索,如猎鸟兽”曹操则制定“重豪强兼并之法”,对士族豪强兼并土地的行为进行打击。如杜畿为河东太守,“课民畜牸(ZI)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SHI),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郑浑为京兆尹,“勤稼穑,明禁令,……由是民安于农”;赵俨为朗陵长,“县多猾吏,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王脩(XIU)为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二、曹操战胜诸豪强还凭借具有天下一流素质的股东们基础
据历史学专家们的精心研究,曹操的最主要的事业支持者有两个地区内的豪强士人(中国历史上掌握有儒家治国理论的士人集团同时也是地主阶层)集团,这就是谯沛集团与此同时颖川集团——曹操创业集团的基础建立在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基础之中。
据《三国志》卷一《武帝记》注引《曹瞒传》及《世语》记载:曹操父曹嵩本来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曹操与夏侯惇为从父兄弟。陈寿为《诸夏侯曹传》作评云:“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功劳。”可见曹氏、夏侯氏都属籍沛国谯县,两个宗族间的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由曹嵩出继曹氏,使夏侯氏与后来的曹魏皇室之间多了一层宗族关系;在此基础上,曹氏、夏侯氏互通婚姻,结成更加牢固的宗亲关系。
曹氏、夏侯氏宗族是曹操创业过程中的一支骨干力量。曹操骑兵后,“诸夏侯曹纷纷投入曹操军中,形成如下的史实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