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张朝阳:搜狐10年

[类别:企业胜经] [更新:05-02 11:29:52] [浏览:6990 次]

    事后,张朝阳把问题归结于:“有对产品敏感的预见性,但就是因为技术不行导致执行力不行。”

    一部分原因是直到1999年搜狐内部管理也没有理顺,当年有一批员工出去创业。人员的流失、融资的矛盾等等,张朝阳说,“都导致搜狐不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在公司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这让搜狐在1999年遭遇了很大的寒流。”

www.liushuye.com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挫折,互联网被用户和投资者接受的时期还是来到了,搜狐依靠逐渐建立起的知名度和用户积累,以及张朝阳留美博士的身份和拥有美国股东的背景,在和华尔街沟通上占据了优势,2000年,搜狐如愿在纳斯达克上市。

    上市为搜狐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的困扰。“面对华尔街和董事会的压力,我们当时做的主要是对赚钱的关注,而不是用户和产品本身。”张朝阳这样回忆1999、2000、2001三年困难时期。

    这三年他时时事事都要考虑董事会的反应。“那个时候我们不可能走上技术驱动之路,我那时候是惊弓之鸟。”谈到上市前后那段日子,张朝阳每天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走下去”,如何解决最棘手的问题生存下去,处于信任危机中的他每天逼迫自己从最担心的事情做起。“感觉自己是在危机中全速前进,好像是冲过一个火阵,要高速行驶,而不要被烧着。”张朝阳说。

    很痛苦,但也许张朝阳喜欢。1986年,张朝阳考取了李政道奖学金去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读物理学博士学位时,张朝阳像大多数美国年轻人一样,渴望用酷赢得人们的目光:“当时我的梦想非常crazy,想做好莱坞明星。后来,我真的去广告公司拍了一个广告。我还梦想着能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跳舞——跳那种自己发明的、别具一格的舞。”张朝阳这种疯狂的激情在公司的危机中也表现了出来。靠着这样的激情,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一直留在他所创建的搜狐。

    张朝阳现在还记得,2001年,当时互联网领域很轰动的一件事是王志东被董事会解职。那时候,技术出身的王志东一直强调技术。“当时所有的投资人都不相信互联网,都认为是泡沫,都要找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他们每个季度来给出财务的结果,别的都不重要。所以我们开董事会从来都没有讨论过产品的创新,或者是人才的储备。”张朝阳回忆说,“中国互联网患上了集体幼稚病。”

    股东的眼光,很大一部分盯在流量上,一个网站能够吸引多少人流量,成为张朝阳的“心病”。

为解决流量问题,上市后搜狐开始了一系列收购,2000年搜狐收购了ChinaRen,2003年又收购了焦点房产网和17173,建立门户矩阵。加上不断地内部业务开拓,搜狐的内容涵盖了从内容、社区、游戏、房产到无线、地图、搜索,阵容着实强大,但是所有这些业务都最终成为市场的追随。搜狐被称为老二公司。

    甚至到了2004年时,张朝阳还受制于董事会。“当时公司的CFO是老外,我怕他告诉某个董事会的人说我上班不努力,所以我每天按点赶到公司,像一个CEO一样坐在办公室里面审批文件。”

    2001年互联网的寒冬到来了,新浪和网易等门户网站都依靠游戏、SP业务侥幸度过。也为后来的赢利模式拓宽了道路。

    搜狐也开始了彩信业务,到了2004年,张朝阳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说:“相信搜狐将在这个无线业务新的领域中成为主角。”不幸的是,搜狐这次还是被甩在了后面,搜狐在彩信方面的投入巨大,花费巨资选出来的搜狐彩信小姐不断出现在一些业务推广的场合。2004年,无线业务的增长也确实给搜狐带来了扩张效应,但也就在这一年,又一个大难关降临:搜狐的彩信业务被中国移动叫停了。2004年8月14日,“因搜狐公司的技术人员不仅未经许可进行群发操作,而且发送数量巨大,给中移动公司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同时还违规设置定制服务陷阱”,中国移动宣布停止和搜狐彩信业务合作一年。当时受罚的名单中也包括有新浪、网易等,而期望成为“主角”的搜狐是受罚最重的。违规发送事件之后,搜狐彩信业务大大缩水,200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其无线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0%。占总收入的31%。

    这对将彩信视为赢利重心的搜狐无疑是沉重打击。此时“搜狗”刚刚推出,尚未赢利;在即时通信市场上只有“跛脚”的搜Q;游戏市场上,一方面,缺乏自己的休闲娱乐游戏平台,网络游戏领域只有《刀剑》,也难堪赢利重任。但所幸搜狐并没有错过这一切新兴的利润点,被分析师所称呼的“老二战略”为公司提供了现金流。尽管难堪,但这些布局让张朝阳活到了能够独立思考的时候,而且,也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www.liushuye.com

    中期:技术推动

    2005年是搜狐与张朝阳历史上的分界点。

    2004年投资方的CFO离开公司,张朝阳感觉到被“解放”了:“在这种没有干扰的时候,我就想,现在公司到这个份上了,我要做什么事情才能让这个公司有竞争力?”

    他也同时解放了自己。“华尔街通过董事会、通过股东来施压,导致我不能独立思考,受制于各种各样的限制,所以走了一些弯路。”张朝阳开始独立思考搜狐的未来。

    “我潜心下去,真正本着如何让公司有竞争力,而不是关注我们在华尔街眼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我认为,技术和产品最重要,所以从2004年开始,我召开了技术研究会议,召集公司几个技术上比较牛的人,经常坐下来头脑风暴。我跟公司的那些人每两天都在讨论,形成一个我发起的无形产品小组。”张朝阳开始了搜狐新的征程。

    2005年,搜狐股票没有太多利好的消息。“华尔街大概把搜狐给忘了,但我既要做一个伟大的公司,还要让自己活到150岁。

”2005年8月,为了证明自己对搜狐业务的看好,张朝阳花400万美元增持搜狐股票28万股。而此时,他的互联网同行们几乎都在寻找机会抛售套现。

    根据当年的《互联网周刊》报道,张朝阳用“很放松”来形容自己的状态。他每天只收两次邮件,大部分工作是与人沟通——“以前电子邮件中的各种消息或董事会的责难,会让人睡不好觉,而现在任何好消息、坏消息对我来说都是前进当中自然的过程。”该杂志形容当时的张朝阳“话语中透出一份从容”。

    张朝阳的从容来自一件秘密武器:技术。就在这一年,搜狐开始回归技术。当然,一些苗头已经在早几年显现:3年前,搜狐在青云山庄的楼里秘密成立了一个研发中心。由于与其他的网络公司同在一栋楼办公,因此每次前往,张朝阳都会低着头快步走进去,甚至连办公室也不敢挂牌子,生怕竞争对手看出自己的端倪来。经过3年的探索,2004年8月搜狐向市场推出了“搜狗”。2005年的张朝阳明确指出:搜狗产品不是第一,但技术是第一。这个第一,也许给了长期在老二地位的搜狐极大的信心,张朝阳甚至对外强调:“这么多年来,搜狐做了很多事,但其实一直只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搜狗引擎的成功开发。”

    2005年,搜狐还有一件大事。这件事从根本上改变了搜狐的被动局面——成为奥运赞助商。这也是搜狐的竞争对手唯一不能比的事情。

    品牌驱动的进行时

    2006年2月7日,搜狐发布了2005年第四季度业绩以及2005年总业绩。这份之后被广为宣传的财报显示,2005年第四季度,搜狐的总收入为3050万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广告收入2030万美元,同比增长28%,非广告收入1020万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7%。从2005年全年看,搜狐的总收入为1.038亿美元,广告收入是7090万美元,净利润为2980万美元。此业绩是搜狐公司创办以来的最新记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教授对此评价道:“搜狐的矩阵模式已经开始发挥优势。”他认为,张朝阳之前并购的公司,整合的内容,既壮大了作为新闻门户的优势,又展现了矩阵的实力。而且搜狐的广告能够保持27%的增长幅度,说明品牌认知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