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模式:西门子的计划经济

[类别:企业胜经] [更新:05-02 11:27:07] [浏览:6345 次]

    对许多企业而言,速度慢一点不要紧,过快导致跌倒可能再也不能爬起;少赢一次不要紧,多输一次可能就要倾家荡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不经意间实施“计划经济”的西门子,也许更有让人思考的价值。

    2008年初,西门子家用电器的高管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抱怨。这些质疑和抱怨来自于西门子的经销商和企业员工,而质疑和抱怨的中心内容却只有一个:吃不饱。

    经销商质疑的理由很简单:“我预付了货款,为什么迟迟拿不到货?”员工抱怨的理由更简单:“没有足够的货,我们如何向已经付款的经销商交待?”

    在这些质疑和抱怨的背后,隐藏着的秘密是:西门子的家电产品供不应求。

    供不应求,并不是西门子2008年才有的现象。

    “市场饥饿疗法”

    中国电冰箱技术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91年以前的简单制冷阶段、1992~1998年的无氟环保阶段和1999年至今的电脑保鲜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群雄并起的时代,全国有几十家冰箱生产厂家,经过多年厮杀与淘汰,发展成十余家较大的品牌,占据了约85%的市场份额,这些品牌包括广东万宝、容声,上海上菱、双鹿,安徽扬子、美菱,湖南中意和青岛海尔等。

    第二个阶段以河南新飞的异军突起为标志。新飞冰箱从1992年起,依靠无氟环保的定位诉求和中央电视台“广告做得好,没有新飞冰箱好”的重金投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成为技术更新过程中的最大赢家。这期间,万宝、上菱、双鹿退出竞争,消失殆尽;扬子、中意日渐艰难,分别被西门子和伊莱克斯收购;冰箱业“容声、海尔、美菱、新飞”的四大家族阵容开始形成。

    第三个阶段的开始则以西门子电脑保鲜冰箱的诞生为标志。

    西门子电脑保鲜冰箱的上市,很快得到了中高端消费者的认可;成长型品牌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回报,又较快地俘虏了经销商的“芳心”,受到了经销商的追捧。

    1999年5月份,西门子最畅销的几款电脑冰箱开始供不应求。6月份,工厂改变原有的生产计划,加大生产量,紧张的供货需求仍然得不到缓解,却反而更加紧张了。各地订单和预付款雪片般飞来,压得工厂喘不过气。为缓解这种日趋紧张的供需矛盾,7月份,西门子宣布,部分电脑冰箱涨价,涨幅在150~200元不等。以当时最畅销的KK23E00冰箱为例:这款容量为226升的白色双门冰箱,采用大冷藏小冷冻设计,市场售价3400元,本来就高于其他品牌同容积冰箱约700元,这一次更是涨价至3580元。1999年底,西门子再次宣布,对部分电脑冰箱提高供应价格以缓解需求,调整幅度120~200元不等。而KK23E00冰箱再一次被调高150元。

    一时间,西门子家电被终端的消费者和流通领域的经销商所共同追逐,即使价格不断攀升,消费者的热情也丝毫不减,经销商也更加如鱼得水。

    这种短期的市场供应短缺行为,往往被外界误认为是企业故意之举。有人从营销学的角度称之为“市场饥饿疗法”,认为这是工厂故意压缩生产规模,刻意造成市场紧缺,以调整市场的某些缺陷。

但理论上的“市场饥饿疗法”,在市场经济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起码当初的西门子并非故意为之。

    实际上,当年造成这种市场短缺的真正因素只有两个:第一,1999年初,西门子的土耳其工厂不慎失火,大火烧毁了大半的厂房和生产线,远在德国的决策者为了救急,匆忙决定将刚刚投放中国工厂并已安装完毕的冰箱生产流水线,紧急拆卸后打包装船运往欧洲,直接导致了中国市场生产能力的下降;第二,西门子内部对中国冰箱市场前景预测出现偏差,对西门子冰箱的异军突起估计不足。

    阴差阳错,一次不可控力造成的市场短缺,却使西门子找到了一条“计划经济”的康庄大道。

www.liushuye.com

    计划经济

    1999年的“市场饥饿疗法”使西门子家电尝到了“计划经济”的甜头。

    由于冰箱工厂产能限制和对市场预测的偏颇,1999年的6~8月间,全国范围内西门子出现了大面积的货源紧张,许多经销商预付款一个月仍然不能拿到自己需要的货源。1999年,从南京出来巡视市场的各级西门子领导,都会面对经销商的投诉,投诉的理由只有一个——缺货。经销商即使是预付货款,仍然要排队等候货源。

    被人投诉心中却充满了喜悦,是那时西门子领导人心态的最真实写照。这是西门子进入中国将近五年来,所受到的最高礼遇。而此时,西门子的领导们总是带着外交官般的职业微笑,从容面对那些投诉,说出一些“多卖些其他型号”、“感谢支持”之类的外交辞令。

    此后,西门子的“计划经济”经历多年的经验积累,不但运用得更为得心应手,而且还摸准了市场的脉搏,真正做到收放自如。西门子的“计划经济”,大有欲罢不能之势。

    2005年1月,西门子家电产品平均涨价3%~5%,涨价的产品主要集中在70%~80%的冰箱、洗衣机和小家电上,特别是一些进口零配件较多的产品,涨价幅度略高。当年的背景是:家电企业2004年10月的原材料采购价与2003年同期相比,钢材涨了70%,塑材涨了73.9%,铜材每吨也涨了1600元。西门子家电对外宣传涨价的原因正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攀升。

    而当时家电行业专家分析:“由于家电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以及原材料运输费用的增加,家电成本确实随之提高,但各大家电厂商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消化增加的成本。此次西门子家电率先跳出涨价,印证了此前业界对西门子家电‘做强没做大’的评价,如果连3%~5%的成本压力都抗不住,说明在中国市场是没有竞争力的。”

    确实,当年的海尔、夏普等家电厂商并无涨价举措。然而西门子家电涨价的根本原因,却隐藏在这些专家的视野之外:每年30%的销量递增速度,使得西门子家电并没有跟上市场需求节奏的“产能瓶颈”更加突出。市场上西门子家电再次出现供不应求,西门子再次“迫不得已”采取价格杠杆来调节市场需求。

    此后的几年,每年的1月份,在国产电器趁新年促销而降价之风大行其道的时刻,基本都可以找到西门子高竖涨价大旗独领风骚的身影。

    2007年,简单的价格调整,已经不能满足西门子家电“计划经济”的调节需要。

从4月份起,根据当月生产计划,结合全国各区域的2007年度任务比例,西门子家电南京总部严格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对生产计划进行统一分配,以维护各区域之间的货源平衡。当然,由于地域差异,试销不对路的货源各区域之间可以自由调换,总部不再干涉。

    2008年1月,西门子家电再次率先祭出涨价大旗。早在元旦档期,西门子就打响了新年家电类产品涨价的“第一枪”,西门子在卖场内的家电产品全线提价5%~10%。而在2007年CPI指数飞涨的大环境下,西门子家电对外公布的涨价理由是:涨价行为源于原材料、运输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综合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压力。

    其实2007年11月底,就已有不少外资品牌放出了要涨价的风声,只不过西门子的动作比较直接而已。国美电器北京总经理阎小兵则认为:“与西门子等高端品牌相比,并非所有品牌和产品都有涨价的勇气和资本。”毕竟西门子的目标定位是中高端人群,价格因素对这类消费者而言不是敏感因素。因此,西门子家电虽然涨得最快、最猛,但是受到消费市场的关注也最多,品牌认同度最高。

[1] [2]  下一页


《模式:西门子的计划经济》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