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教研活动听课心得体会提要: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型课型的特点。本节课教师按照游戏操作引入——产生问题——猜想——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让学生在行动中生问题,由问题生猜想,由猜想生价值。
文章来自 www.liushuye.com小学老师教研活动听课心得体会
每学期总会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想方设法多听一些同行的课,因为这是一个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很好途径,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浙江省20xx年品德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记得在11月15日下午奔波三个多小时赶到海宁紫薇小学观摩了浙江省20xx年品德课堂教学评比。本次活动安排紧凑,活动两天,每天安排了六位教师上课,后由六位上课教师说课,并由专家进行了点评。第一次有幸参加这种高层次的教研活动,心里充满期待,但第一天听到的五堂课明显感觉失望。这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材与通讯、交通有关的内容,这本是偏重于知识性的内容,却都上得品德味较重,课堂中教师们都采用了新颖的教学方式,把手机、QQ、视频聊天都搬了进来,但学生对各种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的性能都很模糊,以致课也无从精彩。在专家点评时,德胜小学副校长谈到品德教学中应注意“五个多”,她指出品德教学应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多学习,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多一点对学生的真诚鼓励,多一份关注;多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滴感动。求是集团副校长在点评中也谈到目标设计问题,要教师吃透教材,钻研教材,并结合课说到知识性的缺乏,希望教师充实课程资源。并让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多发现学生中的优秀资源,让身边的榜样树立起来。
第二天的课出乎我的意料,精彩迭起,其中三堂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管老师的《我心中的那颗“星”》,结合小学生喜欢模仿、崇拜明星这一年龄、心里特征,由学生“追星”的现状展开话题,安排了“星”罗棋布、群“星”闪耀、“星”途艰辛、明“星”引领四个教学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感受明星的风采,激发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通过挖掘飞天英雄杨利伟成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明星们的内心深处,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艰辛与不易。平阳县鳌江小学邵老师从学生身边出发,简简单单让学生就走进了赞美的世界,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感受赞美的力量与美丽;宁海县实验小学周老师的《让我们同行》在轻松的“一路同行”“同起同坐”“同享甜蜜”三次活动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生活中要学会互相帮助,知道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课堂中还有许许多多精彩之处,令我大开眼界。海宁之行让我收获颇丰,有待于我进一步琢磨吸收。
巧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当然,我们学校内部也是教研氛围很浓的一个集体,本学期中光在学校里大大小小的课也听了30几节,大部分是语文课。在一次又一次的听课中收获颇多。如朱凤老师执教的《窗前的气球》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很不幸,科利亚得了传染病。你知道哪些传染病?
生:水痘
生:腮腺炎
师:生了传染病只能怎么做?
生:只能躺在病床上。
生:只能一个人呆着。
师:科利亚得的是传染病,谁也不能来看他。谁指哪些人?
生:爸爸
生:妈妈……
句式训练:在病房里,科利亚看不到( ),看不到( ),看不到( ——。
师:此时的科利亚你觉得他心情怎样?
生:很伤心
生:很孤独,难过。
师:孤独、无奈、伤心,此时,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书声四起。叶圣陶先生说: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就是一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生传染病,自己很难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隔离”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句,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又如在听倪秋娟老师上的《浅水洼里的小鱼》这堂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倪老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象说话
师:你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情怎样?]
生:难过。
师:用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一自然段吧。面对这样的情景很难受,从哪些词语看出难受?再读一读圈一圈吧!
学生汇报理解自己圈出来的词语。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例中教师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找出描写难过的词语。在此,教师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圈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难过是什么样就圈出自己心中的词语,教师只用语言进行巧妙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单纯的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是教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评价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相反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因为时间关系,本学期只听了两堂交叉课,听了一堂邱老师的课,觉得数学课就是和语文课不一样。邱老师上的是一节探究型的数学课型,不仅关注数学知识与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纵观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使www.liushuye.com用教材,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教材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再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探索出三角形三边之间任意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这是一种教学思路。但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虽然比较贴近学生,但是在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以及寻求探究方法上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易激发。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增、删、改、创,不圈于教材,又跳出教材,让学生在用小棒(5厘米、3厘米长的小棒,以及其他长度的小棒)摆三角形的游戏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探究性问题不是教师提出来,而是在矛盾中,在行动中自然生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对于书上的生活情境,巧妙的放到推广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价值。
二、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型课型的特点。本节课教师按照游戏操作引入——产生问题——猜想——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让学生在行动中生问题,由问题生猜想,由猜想生价值。课堂教学是生成的,本节课教师紧紧把握住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