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入川之前,刘备就已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并说“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正是有了明确的定位思想,他才能做到临利而不苟求。
www.liushuye.com不久刘备找到借口,可以跟刘璋翻脸了,庞统又献三策,刘备选择了中策。因为下策是打道回府不必多说,上策是趁刘璋无备突袭成都,这虽能速战速决,但未经宣战,与“鸿门宴”之计本质相同,不利于建立政治威望,而中策摆出仁义之师、堂堂正正的姿态,名正言顺,稳扎稳打,有利于收服民心。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多,刘备在54岁时终于“跨有荆、益”,实现了七年前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第一步计划。
今天很多人仍埋怨刘备过于迂腐,只须酒杯一摔或偷偷摸到刘璋老窝,从此脱离苦海,何乐而不为?刘备的雄才大略恰表现在这里,他牢记自己的“企业使命”是统一中华、振兴汉室,一时心切只会因小失大,所以能抗拒诱惑,坚持“仁义战”,充分显示了他不仅有很深远的政治眼光,也具有超人的意志力,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
松下幸之助曾说:“只考虑利润和事业的扩张,而没有正确的经营理念,是行不通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在跬步之中看到千里,不能急功近利,才能在复杂局势中不为各种“看似机会的机会”所动,把握住正确的航向,即使遇到困难,持之以恒下去,也必会否极泰来。中国当代企业家朱江洪和董明珠,就是以这种精神,率领格力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埋头苦干,终把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五、尽人器能,不拘一格
刘备在树仁义结民心之外,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刘邦的武勇谋略都很一般,却以会用人而战胜了中国历史上战斗力首屈一指的著名军事统帅项羽,缔造了汉族名称由来的大汉王朝。刘备本人的才能比刘邦强不了多少,也是以用人在与“汉贼”曹操的对抗中,从绝对劣势而逐渐占据了优势。
刘备三顾茅庐前身边缺乏优秀的策划人才,公司始终在濒临倒闭的边缘。并非幸运的是,他“兴复汉室”的大义吸引了怀有同样志向的诸葛亮、庞统等“许以驱驰”。刘备从此发动一波又一波凌厉有效的营销攻势,不足七年便“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对于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刘备也能宽容,用其所长。荆州刘巴,字子初,是一位连诸葛亮都自愧不如的经济学专家,但是刘巴不喜欢刘备,在刘备撤军时“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刘巴偏偏北投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派他招纳长沙等三郡,正巧刘备来攻,他回不去了,便再次远走高飞。
后来在刘璋手下,曾多次提不利于刘备的合理化建议。刘备围成都,却传令三军:“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定益州后,刘巴谢罪,刘备毫无责怪,反而高兴地委以重任。刘巴于是尽忠竭力,向刘备提出一套货币和市场政策,解决了刘备的财政困难,蜀钱甚至还流通到江东三吴地区。刘备自己也说:“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这是他在用人方面自认为比曹操还要强了。
《三国志·先主传》中有一段述说刘备的用人:“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刘备起用人才,不拘一格,虽然他地盘和人才基数都不如曹操,却创造了一个足以制衡对手的局面。
诸葛亮在用人上就比刘备逊色多了。比如魏延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刘备把他从牙门将军直拔到督镇汉中,这一位置大家原来认为非张飞莫属,于是“一军尽惊”。但诸葛亮却始终怀疑魏延的忠诚度,魏延只能“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了。再如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却“违众拔谡”,导致街亭大败。虽然有这些瑕疵,但诸葛亮整体上用人还是颇值得称道的,造成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责任要由诸葛亮培养的两个接班人蒋琬和费祎承担,他俩做CEO十八年不思进取,实际上已放弃了企业最初的宗旨,采取全面保守的策略,得过且过,造成人才断层,以至姜维北伐时,只能带一批老将左支右绌了,如廖化那时年已70左右,当时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的就是这种缺乏新鲜血液的情况。
www.liushuye.com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使用好人才,注意培养、提拔人才,既能大胆任用又能用得适当,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使团队永远不失积极向上的朝气,这是蜀汉在人才战略上的前后反差带给我们的思考。
六、随机应变,奇正相生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中说:“实际的人生本来就和理想相去甚远,罔顾现实的人只是自取灭亡;一个人凡事以行善为目标,必将失败,因为世上天性不善的人太多。君王因此也该学习仁政以外的治国之道,视情况需要加以灵活利用,才能确保生存。”刘备就是这样,毫不带宋襄公式的迂腐气,同时也不像那些口是心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客们,他能把政治行为的实践技巧和高度道德标准的坚定要求结合起来,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否则曹操怎么会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话呢?
刘备刚出道时一次行军,忽遇大批黄巾军拥来,他战斗负伤,于是倒地装死,侥幸逃过一劫。后来他常打败仗,几次自己逃走而丢了家室。按说这既孬种又有不道德之嫌,但人们并不贬低他,部下反而更爱戴他,因为他是为大义而舍小义,为了远大目标而暂时退却,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这种见机行事是与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有根本不同的。
不过刘备有一件似乎不怎么地道的事常被人们提起,用以嘲讽那些不讲信用的人,那就是“刘备借荆州”。为借荆州,刘备曾冒险去京(今镇江市)见孙权,当曹操听说孙权把江陵资助给刘备时,惊得“落笔于地”,可见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刘备只能把孙权的股份据为己有了。这是为千秋大业,宁背千古恶名。
刘备为该不该强行并购同宗刘璋的公司也一度有道义上的顾虑。庞统劝说他:“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攻昧,五霸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刘备于是决定正中出奇,你信我信义,这次偏偏我不讲信义啦,可以说,在他下决断的那一刻起,益州已成为刘备的囊中物。
需要指出的是,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经营需要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但没有深厚的理念作后盾,一味依靠小聪明,耍手腕花招惑世欺人,是不可能长久的。
七、骄傲任私,壮志成空
三国之中,只有蜀汉统一天下的愿望最强烈。刘备以“兴复汉室”为企业宗旨,“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这时真可谓人心向蜀,“四方延颈”,谁知形势竟突然变化!
刚愎自用的关羽眼见黄忠老头儿以军功得与自己并列,以之以耻,便急于建功,兴兵进围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中原豪杰纷纷举旗响应,吓得曹操准备迁都。不料孙权背后使坏,袭取荆州,关羽也被砍了头。关羽处在敏感地带,以他的性格对于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缺少圆融变通的能力,刘备素称知人,怎么会把这样重要的地方交给不合适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