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一个义乌商人的艰难突围

[类别:职业生涯] [更新:05-02 11:22:58] [浏览:6934 次]

www.liushuye.com

    除了房地产,新光在各项投资上也力求收缩,并坚持在银行存上几亿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周晓光说,好几个正在谈的大项目都暂时作罢,其中不乏好运气。新光曾计划收购新疆屯河的一家国有企业。2008年8月谈判时,对方要价15亿元,行将签字之时,突然“杀出”了一家竞购企业,谈判被迫推迟了两个月。如今受金融风暴影响,那家企业的价值已缩水为5亿元。

    转型之困

    “坐着等死,不如出去找死!”11月8日的经销商大会上,周晓光的焦虑像一道道闪电在她的言谈间不加掩饰地划过、再划过。台下鸦雀无声。

    对于转型中的新光来说,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整个企业体系要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重新改造企业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流程与基因。

    “饰品行业最关键的是设计。我原本听说新光有300多位设计师,这在行业里很少见。后来我在设计部实习,怎么也找不到设计师。有人说,你身边就是啊。我回头一看,旁边几个翻着时尚杂志的男孩正冲我乐。”新光中层经理张浩(化名)自嘲说。

    在他眼中,新光的设计特点是模仿多、速度快,但水平不高。“可新光还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这就是生产型企业的思维。大而全的产品适合批发,高附加值的零售商品要的是少而精。”不少经销商也表示,很多消费者走进新光专营店后都感叹“东西真多”,可就觉得缺值得心动的产品。

    需求导向体系的稚嫩也导致了新光生产与销售的脱节。一位经销商埋怨说,“有些货卖得好,我还想进个二三打,结果公司答复说,至少进十打才能生产,这就是用批发思维做零售。”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新光一直采取成本定价法,由于成本上涨,新光从2007年开始价格突然平均涨了50%。原本40元的胸针卖到60元,但由于设计水平、品牌影响力跟不上,新顾客没招来多少,反而流失了许多老顾客。对这样的问题,副董事长虞云新并不回避。他承认,目前生产与销售脱节的情况还很多。例如销售部门或经销商的反馈,通常要经过12个环节,长达20多天,才能抵达生产部门。有的时候,等产品做出来都过季了,或是经销商不要了。“新光为此有着极大的风险。”虞云新告诉《中国企业家》。

    新光的渠道控制力薄弱也是显而易见的。经销商大会上的100多名大经销商,90%以上并非只销售新光一家产品。“这样的渠道体系怎么能形成合力?”曾经给新光做过咨询、与周晓光私交不错的蔡丹红心急地说。“其实,很多企业转型失败都缘于渠道开拓和自身能力没有平衡好。经销商希望企业先做好品牌和产品后再开店,而企业则相反,希望门店达到一定规模再在品牌和产品上下工夫。这是一个天然的矛盾。”蔡丹红分析认为。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新光并没有给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周晓光说,目前的工作重点还是扩大门店数量,这也是为新光日后上市做准备。

    “我们准备好了吗?想清楚了吗?”新光中层管理者张浩(化名)自问,“否则,我们怎么会同一个错误犯两次?”他指的是新光在2005年末至2007年初先后失败的两个零售专营店品牌——“新光精品”和“新光密友”。

    原来,在2005年10月隆重的战略研讨大会后,“新光精品”专营店便很快诞生了。按照项目负责人虞泽宇的思路,“新光精品”主要以较高价格卖一些新光饰品中的热销货,服务规范,例如让店员站在门口大喊“欢迎光临”。然而,由于产品、服务缺乏特色、价格偏高,短短几个月后,“新光精品”便以虞泽宇的离职告终。

    出人意料的是,在新光精品夭折后不久,另一个专营店项目——“新光密友”仓促登场。这次,以陈福星为首的团队提出要学习“流行美”的服务式销售理念,实行顾问式销售,并在店里设立互动区。但关键问题仍未解决。产品如何差异化?给顾客提供什么附加值以支持高价格?新光批发导向型的生产体系,又如何支撑量少价高的零售模式?于是,新光密友的拓展又很快陷入窘境。恰逢虞泽宇又回到新光,周晓光再次派他执掌新光密友。虞泽宇一上任就推倒重来,重新搬出新光精品的经营思路。最终,新光密友也没能熬过2007年的春天。

www.liushuye.com

    新光的员工和经销商们还没缓过劲,新光又推出了“逗芙”和“天女至爱”两个高端品牌,且将“新光”升级为专营店品牌,同时新建了“希宝”品牌,今后将替代“新光”成为批发渠道的主力。粗算下来,新光集团两年多竟做了6个品牌。如今两个夭折,“逗芙”和“希宝”一直没有起色,“天女至爱”刚开了几家店,路途遥遥,而“新光”专营店仍然盈利能力不强。

    据一位内部人士说,在新光密友挫败之后,周晓光让虞泽宇深刻总结教训和经验。“他虽然上交了厚厚一叠总结,却没弄清楚最核心的商业模式,只是将操作的细节逐一梳理,比如应该如何培训店员、如何陈列。可弄这么多细节有什么用,新光需要的是一句话:什么是正确的商业模式?!”上述新光的内部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说。

    长期困扰周晓光的一个焦虑是:人才之缺。常年在外奔波、活动的周晓光需要一个懂营销和品牌运作的“CEO”来为新光主导转型。现任新光饰品公司总经理陆晓忠是一个忠诚、善于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但由于是生产部门出身,缺乏营销经验。

    然而,新光的家族企业体制、股权高度集中、创业元老众多等情况似乎为人才的引进蒙上了一层灰影。周晓光不是一个热衷封闭的老板,她从1999年就引进台湾的一位职业经理人,为当时管理粗糙的新光制定了一系列规范。2002年,周晓光又以200万元年薪空降了一名职业经理人刘清昆。此后5年,新光一路狂奔。刘清昆不仅擅长管理、激励,对转型也很有兴致。不过,由于矛盾激化,刘清昆在企业转型刚起步时便离开了新光。对于其原因,内部众说纷纭。一位新光的高管向记者暗示,刘有些“功高盖主”,且刘曾对他说过,感觉干了几年还是得不到充分的信任和授权。但周晓光并不这样认为,“我不信任他,他怎么能做出这么多成绩?主要是他后来有些缺乏激情了,职业经理人,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划。”

    在新光11月7日的全国经销商大会上,周晓光的丈夫、副董事长虞云新宣布他将负责起主业的转型,在他发表完质朴的演讲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义乌商人周晓光

    周晓光和她的丈夫虞云新,都带着义乌商人的典型优点:草根出身、勤劳致富、上进心强、反应迅速,而与之相应的另一面则是:容易急躁、商业知识不够系统,决策主要依靠经验主义和外脑的“提点”。

    按照一位新光高管的总结:做过的,就懂;没做过的,就是不懂。这在新光尝试资本运作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董事长对资本运作很有兴趣,但她不知道怎么做。她和郭广昌关系很好,但郭广昌跟她说的话,她不一定完全理解。比如收购,你为什么收购?是财务投资还是战略投资?不能因为价格便宜就买。你收购美丽华后派了管理团队去,但并没提升美丽华的经营水平,这能算成功吗?虽然土地资产升值了,但这是偶然因素,也不代表你能变现。换一个收购,可能还是想不清楚。”这位高管认为。

    “想不清楚,就容易被‘忽悠’。”这位新光高管叹着气说,“董事长喜欢向所谓的‘高人’学习,比如巴菲特、比尔·盖茨、某某咨询公司、企业家、教授,有时候东拼西凑反而把思路搞乱了。”他甚至暗示,新光对外引以为傲的2007年斥资1000多万上的ERP系统就是被“忽悠”的结果。“我们又不是标准化生产的企业,上ERP不仅没多大作用,还添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一个义乌商人的艰难突围》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