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苹果的器物化倾向

[类别:企业胜经] [更新:05-02 11:20:54] [浏览:6411 次]

    一个赤裸裸的商业世界,到处都是技术、产品和概念,虽然很成功,能够带来很多的金钱和利润却缺乏应有的人情和人文;或者,虽然没有巨大的财富,但却保持着为人类进步而奉献的创造性,会有很多让你兴奋和激动的事情,遗憾的是不能带给你富裕和温暖。

    到底哪个故事才会是最合理的选择?

    沃兹与乔布斯的两条道路

    苹果公司有两个创始人,一个是掌握了亿万财富的富翁乔布斯,一个是平民沃兹。但很多人认为沃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他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那个乔布斯只不过是个摆地摊的小商贩而已。这似乎刚好可以用来作为有关苹果公司历史的注脚。

    乔布斯是苹果神话的书写者,另外一个本该是“计算机教父”沃兹。人们现在愿意认为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为他卖出了6000万ipod并借此改变了人们的音乐生活。而在此之前,这个50岁的顽固分子不过是一个电脑公司和一家动画片公司的CEO。与对苹果的另一个创始人沃兹的评价不同,人们把沃兹看作是计算机世界的圣徒,把乔布斯看作苹果公司作为一个追逐利益的腐败而又生机勃勃的商业机构生命力的代表。

    1977年,与其他的车库传奇一样,苹果的起点也开始于一间小小的车库,30年后,我们在乔布斯和沃兹的脸上仍然能看到他们当年的样子,一个带着讨人喜欢的机智并西装革履总是慷慨陈词,一个总是衣着普通很少言语满脸胡子憨厚的笑着。同样作为这场计算机革命的共同发起人,亿万富翁的乔布斯与平民生活的沃兹之间,其落差已经难以计量。

    现在看来,他们的分歧和结局在最初就已经注定。

    如果苹果的故事可以有两种版本:那么一种必然是以沃兹为中心(技术为王),苹果将会是计算机世界不断的革命者,在苹果最早使用的徽标中英国诗人William Words worth的那首短诗真正代表沃兹的浪漫和理想:牛顿/一个永远的思想者/孤独地/穿行于陌生的思想之海,在这个故事里你永远不会感受到机器沙文主义,只会感受到随处可见的人文和人性。但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局最后一定是一个悲剧——在一路的创新之后破产;故事的另一种结局则是以乔布斯为中心(市场为主)。正如我们见到的:即使在公司争斗失败后,他仍能十年磨一剑,在众人都为苹果敲响丧钟时,涉险而上,使即将腐烂的苹果重新焕发生机。最后乔布斯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并同时拥有了三张不同的面孔:消费类技术的舞台监督,熟练机智的首席执行官,文化的革命者。

    这份巨大的欠缺会时不时让我们失落。但毫无疑问,目前所有的思考依然是围绕着金钱和利润。关于苹果本身,正在发生的故事足以让我们领悟更多。

    苹果教徒的器物化倾向

    和所有三十岁的青年人一样,苹果公司在不久前度过了它漫长的青春期和后青春期,现在它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虽然不是如微软那样人人追捧的大亨,却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雅痞之王。

    虽然也还是个人电脑,但苹果电脑可不是芸芸众生天天用手指敲打的那种PC机。“缺了一口的苹果”对于芸芸众生们来说有三个意义,一是麻烦,二是买不起,三是没有这个品味。

虽然不是很好听,这却是苹果产品系列的精髓所在,它们——从个人电脑到ipod再到iphone——是,或者仍将是“准奢侈品”。绝的是,这个奢侈品牌的形象却是一个叛逆的鲍勃·狄伦、一个正义的马丁·路德金,还有创新天才爱因斯坦。

    从这个臆造出来的印象出发,很多人将苹果视为一个时代阶段性的必需品,就如同70年代的双卡录音机和90年代的手机一样。

    ——这就是宣传的力量。

    苹果的用户虽然从15岁到35岁不等,但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电子消费文化洗礼的这群人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和流行趋向,他们把苹果视为高科技领域的艺术家、为股价和生存战斗的诗人……就连当年被排挤在行业边缘的失败都被认为是源于“怀抱文化,试图为这个世界注入人文和情怀”的结果。

www.liushuye.com

    很多人的精神都如苹果的使用者一样正在被器物化。按照新技术思路设计出的各类产品,替代了音乐和书籍,成为了人们更为热衷探讨的话题。新技术主义所开创的时代要比文学或者艺术更能促进生活和消费。秉承这一精神的这些人堪称“拜苹果教圣徒”。

    根据一些心理和人类学分析,人类的社会本能在苹果产品的忠诚性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就像动物爱好者们人格化他们的宠物一样,苹果狂热者也为他们的“宠物”赋予了人类性能。苹果被视为“温暖”和“友谊”的化身,尽管有时候会有点卑微,但是非常酷、友好和直观,因此人们带着它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人类学家BrigitteJordan认为,苹果狂热者之所以如此挚爱他们的电脑或者ipod,是因为其独一无二的设计和“有趣而又令人愉快的”界面。她认为,人们依恋他们的电脑基于两个原因:电脑是主人的储藏柜,而且具有互动性。

    当然,所有这些结论和分析,对于苹果爱好者来说听起来就像心理呓语。任何一个人买苹果电脑,会是因为它带来了父母情结、新时代信徒的成员资格认证或者让他们感觉像甘地吗?BrigitteJordan说:“人们不会很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朋友,也不会细致入微地去审视他们朋友的好坏。他们只是简单的接受朋友,接受朋友的缺点和所有一切。”他说道,“与此类似,人们也不会用性能标准来评价苹果,因为它只是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友谊的象征。”

    据说豆瓣网的杨勃便是一个典型的苹果受虐狂。为此,他忍受了Powerbook用半年就掉漆,Isight只用过一回(中国找不到别的Ichat用户),E-mail净是乱码(苹果认为中国人民还在用DOS时代的编码),更严重的是,因为不是Windows,他一直只能眼红别人打CS。他甚至没有QQ备选,也不能装新冒出来的G-talk。

    虽然如此,他仍准备坚定不移地苹果下去。“这就像对待朋友:有人因为在一个方面好到了极至,你可以容忍他/她所有的缺点”,喜欢苹果机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杨勃特别喜欢简洁的设计,潜移默化在心理上的影响就是——没法做出特别丑陋的东西。

    苹果的“风尚”魔咒

    由此大家可以知道,简洁和风尚是苹果的最大特征。为了保证面板的简单,它甚至不惜牺牲功能也不再添加一个快捷键,这说明了它把形式的创新放在了实用的前面,为了体现酷它通过大量的形象广告把自己和年轻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乔布斯复出之后,他在推出时尚产品的节奏和产品链条规划上,攻势更加凌厉。在iPod(3g)之后的几波演化即是明证:一条线是iPod(4g)、iPod(5g)和iPodShuffle、iPodNano这是功能的强化优化及外形的更小化;一条线是新产品iPodphoto、iPodcolor;还有一条线是与U2乐队推出iPodU2版本。

    然而,苹果始终没有摆脱这个模式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如果它的新产品达不到公众的期望,它的酷名声立刻会受到影响。它的时尚名声是线性累积的,每一次推出酷产品都为自己积分,推高期望,而一次失败就会极大地破坏品牌。所以,它现在每一次成功推出新的酷产品,实际上都是在加大风险,尤其时尚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力量,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时尚总是会被实用性取代的。回顾苹果的历史,它一直以来的模式就是在推出一代又一代酷产品,之后才是实用性的提升。苹果第一次被IBMPC和微软超越,不是因为它产品不时尚,而是因为实用战胜了时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苹果的黄金时代来了,大众已经开始更愿意为酷买单。更主要的原因是,消费电子已经严重同质化了,实用和性能已经不足以超越对手赢得竞争,设计变成竞争优势,而这正是苹果所擅长的。

[1] [2]  下一页


《苹果的器物化倾向》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