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第一批货刚铺下去,药监局突然上门查处,怎么回事?
来自合肥的陈总,操作临床渠道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07年时想扩大规模,欲进军OTC和商超渠道。凭着多年的经验,他很快找到了代理的品种,是一个减肥口香糖,厂家的招商价非常便宜,如果一次性进货在10万元以上,厂家还可以为他独立印刷包装,让他做安徽省的总代理商。看着减肥的旺季就快到了,他也没有多调查厂家及产品的情况,立即进了10万元的货,并迅速铺到了合肥市内的多个一类药店及商场渠道,为此还付出了一大笔进场费、促销费。
谁知道,刚铺下去没多久,合肥市进行了一次食品安全突击大检查行动,药监局拿着这个减肥口香糖找上门来了。药监局的执法人员出具了一份执法通知书,陈总一看,顿时傻了眼,原来,这些减肥口香糖的厂家根本就不具备生产资质和生产能力,食品卫生许可证也是伪造的。
10万元的货全部被查扣了,已经支付给药店、商超的各种费用也全部付诸流水,陈总至少损失了有接近20万元,而且还上了当地药监局的黑名单,要不是以前做临床渠道时认识的一些朋友,说不定他还要被当做负面典型全省曝光。
案例点评:陈总在这个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一不小心还是上了不良厂家的贼船,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大众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而且我国近年来屡次在这方面出大问题,导致行业监管进一步严格。代理商朋友在选厂家、选产品时,一定要找具备生产能力的正规厂家生产出来的合法产品,药品、保健食品必须得是GMP达标的厂家,各种证照真实、齐全,这是合作的前提,更是代理商朋友盈利的基本保障,切莫贪图便宜而因小失大。
案例二:辛辛苦苦开拓出来的市场,怎么就不是我的了?
杭州的赵总,为人谨慎,签合同打款之前还专程到厂家去考察了一次,这个企业刚刚成立不久,还没有自己的药厂,都是委托大药厂加工的胶囊成品,然后自己包装。赵总觉得这个企业虽然刚起步,也没有自己的生产能力,但产品比较有卖点,市场前景也不错,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跟他们合作。
新产品,又是新市场,赵总花了大半年时间,事无巨细,亲自操刀,大到一个促销活动,小到一篇单页,他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眼看着这个产品的销量蒸蒸日上了,总算打开了局面。就在这时候,突然收到法院的一封传票,居然有人告他不正当竞争,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赵总看着传票,满头雾水,他从未与人结仇,虽然有一些竞争对手,但也还没到打官司的地步。
赵总跟原告方代表律师一碰头才知道,原来他代理的这个产品,虽然各种手续齐全,但其实并不是他合作的那个厂家自己的产品,而是他们贴牌的产品,赵总做的这个产品和原告方找另外一个厂家代理的产品其实是一个产品,只不过是商标名不一样而已。原告方操作的不太成功,他看着赵总的产品卖的越来越好,仔细一研究才发现,两个产品其实是一个批准文号,原告方咨询了律师,律师认为可以去提起诉讼,找赵总赔偿损失。
双方都认为自己有道理,法院调解无果,官司拖了很久迟迟未能宣判,赵总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场官司中,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也给耽误了。打官司的过程中,法院到这个产品的真正厂家那里去调查取证,这个企业怕引起更大的麻烦,收回了那两家小公司的贴牌权力,不给他们供货了。原告、被告不论官司胜负如何,他们都已经无法再操作这个产品了,前面的努力全部白付出了。
案例点评:这就是代理贴牌产品的弊端。一些小企业,自己不具备科研和报批能力,就找正规厂家拿产品,换上一个商标名,改头换面拿去招商,既不违反法律,又能节省成本。由于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小规模医药保健品招商公司采用这种方式。代理商朋友在选产品时,一定要跟真正拥有产品批文的正规厂家合作,否则的话,轻则可能随时面临断货危险,重则陷入诉讼之中分身乏力。
www.liushuye.com案例三:这个产品居然是假的?篡改批件?
西安的王总被药监局、工商局的联合执法人员带走了,说他销售的某调节免疫保健食品涉嫌篡改保健功能、主要原料,已经违反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查扣所有产品,没收所有违法所得,还要交罚款。原来,他代理的一个产品,国家批准的是调节免疫功能,厂家在包装盒上违法添加了调解血脂功能,国家批准的原料只有五种,厂家违法在说明书里面添加到十种。
案例点评:保健食品“国食健字G”可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上查询,先在百度搜索国家局网址,进去之后,在网页右面下方有搜索工具,输入产品批号即可查知真伪,而且还能看国家批准的保健功能、主要原料等信息。代理商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