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民营书店:死亡还是活着,是个问题

[类别:运营实务] [更新:05-02 11:22:37] [浏览:6608 次]

    曾经是城市文化地标的实体书店,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成都时间简史书坊、上海万象书店,在2012年春节前,突然倒闭。再两个月前,光合作用书店的全国连锁店停业。停业当晚,北京图书供应商包围了光合作用书店在北京的几家书店,争抢店内所剩余的货物。

    2010年开始,北京“第三极书局”、上海“季风书园”来福士店、静安寺店等4家分店、大夏书店、广州三联书店天河店等书店相继停业。倒闭名单上,甚至还有著名的连锁书店席殊书屋等。

    面对网络书店“半价售书”、“0元售书”和“买100返200”的竞争,实体书店的消费者纷纷转向了网购。

    “实体书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网络书店、电子书的时代,资本、风投看中的不是网络书店的盈利,而是看中的靠卖书长期聚集起来用户流量和人气。”《中国图书商报》原总编辑程三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广州方所书店开张以来,人流量很大。对大多数民营实体书店来说,读者愿意参加他们的活动,但是更愿意在网上买打折书,来书店更像是一场郊游。

    “消失的上海诚品”

    “民营书店前几年倒闭是因为房租和人力成本上涨,现在这批倒闭主要是因为网上书店的恶性价格竞争。”已经倒闭的上海诚品书店(非台湾诚品书店)嘉定店的经理单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上海诚品书店曾经在上海有8家分店,总店在徐家汇。李老板原来是上海一名教师。因为喜欢读书,去台湾访学时经常去台北的诚品书店,回大陆也打算开一家类似的书店。

    在工商局登记申报时,发现台湾诚品书店没有在大陆注册商标,就用了诚品书店的名字。后来,台湾诚品书店来大陆发展,还曾经托人找他转让店名,他开出了台湾人没法同意的高价。

    上海诚品书店前3年的日子倒也过得去。“基本上个体书商的图书都是五到六折给我,国营大出版社的书在六折到七折之间,我这边老顾客是八五折到九折,赚到毛利为20%,除开增值税、营业税、人工和店铺租金,图书基本上没什么实际利润,主要靠文具、贴纸赚点钱,最后书都积压在手中。”李老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随着上海房价不断攀高,李老板在上海的8家书店店面租金也水涨船高。以嘉定区人事局旁的诚品嘉定店为例,原来每月的房租为1500元,后来一路涨到6000.市区的徐家汇店价格更是昂贵,任凭他怎么压缩人力和成本,书店还是出现了资金流转困难。

    又熬了两年,上海诚品书店现金流中断,开始拖欠民营供货商的书款。民营书商停止供应新书,要求他结算已发货的书款。上海诚品经营进入了恶性循环,新书大幅度减少,对读者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减弱。加上贝塔斯曼又在他店旁开设了面积比他大两倍的书店,更使得他的书店里人烟稀少。

    最后,上海诚品书店的李老板以“自己的手段”解决了困难:把8家书店转让给自己的员工,书店更名为诚信书店,更改了企业法定代表人,自己躲到了安亭新镇隐居,借此躲掉了几百万书款。

    单峰这时从店员变成了书店经理。为了节省成本,他从人事局的办公大楼搬到马路对面的工人文化宫的门面房里,将店面减少了一半。为了盈利,他开始增加旧书出售业务,在店里也开始卖电子软件、音像制品,也偷偷卖盗版碟和盗版书,开发所在区域的图书馆、学校的集体用户。

    文化局下属的执法队,去书店搜查了几次盗版书和非法出版物。此时,业主调高店铺租金,加上店员工资的不断提高,网络书店的打折战进一步加剧,连续亏损的压力下,上海诚品最终停业关门。

    实体书店迟早会灭亡?

    上海季风书园也刚刚经历了阵痛。

    “实体书店迟早会灭亡。”季风书园董事小宝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0年7月,季风书园关掉了来福士、静安寺和地铁沿线等几家书店。从开店起,季风书园一直在地铁人流量大的车站和上海的一些大商场开设书店,在十几年里,不断发展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

www.liushuye.com

    目前,季风在市区只保留了陕西南路的总店,在偏僻的郊区华东师范大学校区里开了一家新店,同时在淘宝商城上开了网店,希望通过减少成本的方式,避过艰难的局面。

    “我们总店的租期将于2012年年底到期,租金会涨多少很难说,希望业主能够体谅我们这个行业。”季风书园的老板严搏非希望能够按照目前的合约续约成功。

    上一次季风总店合同到期,无力承受大幅上涨的租金,面临停业风险时,上海的媒体、学者、作家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呼吁和帮助,最后市里高层领导过问,才最终以优惠的价格继续承租。

    “现在我们还没有和地铁公司谈续租合同,我会坚持经营到最后一天。”严搏非对南方周末透露,上海的一些领导已经注意到民营书店的不断倒闭现象,目前已经对包括季风书园的民营书店展开调研,近期会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扶持民营个体书店,缓解他们的经营困境。

    严搏非和北京风入松的创办人王炜是好友。风入松书店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但在这些年里,它的经营始终没有走出困境,现金流紧张,运营困难。如今,停业的风入松,和倒闭的光合作用书店一样,无法偿还出版社的书款,只能是破产、停业。

    “王炜的风入松只卖人文社科书,书店库存积压严重,最高的时候有1400多万的库存,对学术的热情误导了他对图书的采购,比如《海德格尔选集》一次就进了2000本。这样的学术书太多,资金周转太慢,最后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严搏非这样分析风入松的关门原因。

    薛野的西西弗书店走的是和季风完全不同的模式。这家1993年成立于贵州遵义的书店,坚持到了现在,发展到近20家规模,成为西部省份最大的民营书店。

    创始人薛野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书店能活到现在,归功于自己的小心和谨慎:“图书零售利润微薄,西西弗租地有自知之明,我们租一流地段的二流房子,不是楼上就是地下室,书店有点品牌效应,一般会给地主带来些生意,租金他们也会打折,我们签的合同时间都很长,所以才能够活到现在。”现在的西西弗书店,除了书和音像外,还有咖啡馆、创意产品制作和销售,以及杂志和广告经营。

    巴黎老牌书店“莎士比亚”,自诞生起就是文人聚会的俱乐部。通过法国政府对出版产业直接的财政拨款和一些基金项目,中小书店会得到多种补贴。现在,书店第三代经营者西尔维娅正为书店寻找更为现代化的方向,比如开辟文学咖啡厅,开办文学节。

    书店、咖啡馆、会所?

    2011年11月25日,广州方所书店开张。这家模仿台湾诚品的书店,一反常态,选址在广州太古汇,在这家高端的商场与爱马仕等奢侈品店做起了邻居,店面达1800平方米。方所开张两天,营业额就达到了30万元。

    这家书店的老板是设计师毛继鸿,2005年去台湾时,他发现了诚品书店,从那里背回了21箱书。挖来了台湾诚品书店的前总策划廖美立和诚品书店敦南店的前店长罗玫丽,香港的艺术顾问又一山人,一起开起了方所书店。

    毛继鸿的父亲曾供职于新华书店。在他眼中,新华书店空间过于庞大,图书品种过多;个体的小书店空间又太小,图书数量少,缺乏选择余地。诚品书店则成为他眼中的好书店样板。

    表面看起来,方所书店和台湾诚品书店的设计不同,但在经营方向上,却有很多共同之处:店内所陈列的商品,除了图书、杂志、画册外,也有文具、服装、手袋、装饰品、厨具等,还有咖啡和品酒内容。

[1] [2]  下一页


《民营书店:死亡还是活着,是个问题》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