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道、术、兵、法 —道家管理思想的流变

[类别:运营实务] [更新:05-02 11:25:44] [浏览:6683 次]

老子的思想,在先秦的社会大动荡中很快就衍射到了各个方面,并对各种治理国家的方略产生了影响。从道家自身而言,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建立在以“无”为本体的哲学理念之上,但要达到有用,无为方法很快就走向了“术”。《道德经》本身,就有丰富的“术”资源。老子的“术”提出了古代的动态管理思想,力求做到管理变化与情境变化的同步,同时又使 “术”逐渐脱离“道”的约束而不断向权术转变,由此而带来了管理中的“伪”。儒家同道家在管理上的争论,主要表现在“诚”与“诈”的矛盾上。在道家思想的流变过程中,兵家和法家推动着道家思想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老子思想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性,所以,当兵家的战略战术显示出背离“道”而自成一家的倾向时,即兵家由“孙子兵法”向“三十六计”演变时,兵家就不再具有“道法自然”的母体思维;当法家走向商鞅韩非的富国强兵道路时,也已经背弃了老子思想的基本宗旨。不过,老子的“静虚”、“道”等概念,在其他学派中得到了广泛传承。

无为而治与权术之治
关于无为而治,除了从方法论角度考察外,还需要从管理的本体论角度加以认知。工业化以来,功利主义使人们的眼光越来越转向有用,而忽视了无用的意义。而从本体论角度看,没有无用的衬托,有用也会黯然失色。老子对此作了独到的说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车轮辐条之间的“无”,成就了车轮转动之“用”;陶器中空的“无”,成就了陶器盛物之“用”;墙壁上门窗处凿开的“无”,成就了房屋的居住之“用”。因此,“有”可以带来利益,而“无”才能产生功用。现实中,随着“有”对“无”的挤压,“无”的价值被许多人忽视。所以,参照老子的说明对“无”加以辨析,可以使管理活动中的冗余、无效等问题得到新的界定。从本体上重新给定“无”的地位,有助于在方法上准确把握无为而治的意义。

按照无为而治的思路,道家发展出了一整套“知雄守雌”的管理之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复归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9章)这种知雄守雌,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动态管理,二是权术之变。

现在谈动态管理的人很多,但如何实现管理中的动态,仍然需要有思想上的突破。在现实管理活动中,人们往往截取一个时空横断面来处理事务。某一产品,市场需求时时在变,然而,建立与市场变化同步的生产决策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经营者确定这种产品到底生产多少数量时,他不会也无法做到与市场需求同步变化。生产任务的设计和下达,要根据经验提供的销售量,综合原料、工时、资本、产能,一直到考虑仓储、运输等因素,把某一时间段的需求量作为一个不变量来考虑。例如,制造电视机,厂家会根据自己产品在过去每月、每年的销量,加上各种已知因素的权值,确定出一个按月或者按年的生产计划。这时,他尽管知道情况时时在变,但计划安排只能假定“不变”。所以,经营者在现实中是“固化”某一时段某一情境来从事管理的,变革只能间歇进行。在关于变革的论证中,往往可以看到“启动→变革→固化→不适应→再度启动”这一循环,实际上这是动态管理的静态化。

正因为这种静态化,会使管理决策与情境变化并不完全吻合。当市场变化尚在决策者的预期范围内时,一般不会造成重大失误,然而,市场变化超出了决策者的预期,就有可能承受不了。所以,决策者只能拼命提高自己的预测能力,使预测尽量同将来的情境一致。但这会给管理者带来两大难题:一是在做决策时投鼠忌器,二是难以确定固化变革的区段大小。所谓投鼠忌器,是因为任何变革都会造成旧有东西的损害,一旦这种成本超出了变革带来的收益,成本高昂的东西就变成了神庙中供奉的器物而不容变革,而何为“器”则很难确定。例如,在近代中国的变法过程中,一开始,当局把体制界定为不能变更的神器,只能学“船坚炮利”;甲午失败,不得已放开了体制变化,但不能学立宪政体;在革命压力下,不得已又开放了立宪领域,仅仅把帝制作为最后死守的底线;辛亥革命又打破了当局的这一底线,使得执政的皇族权贵不得不抱恨喊屈,感叹计划赶不上变化,认为国家管理的不确定性太大。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每次变革的适应期区段会越来越短,而这种适应期区段的变短,又会极大降低变革的收益,或者迅速增加变革成本,致使变革失败。


  • 上一篇:印象管理必杀技
  • 本文TAG:暂无联系方式运营实务经营管理 - 运营实务

《道、术、兵、法 —道家管理思想的流变》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