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门槛”的高下之分

[类别:运营实务] [更新:05-02 11:22:16] [浏览:6200 次]

2005年,中国博客网曾被誉为中国Web2.0的领头人,有望成为未来最大的中文博客门户站,然后在一两年时间里,中国博客网就销声匿迹,我们从商业模式竞争“门槛”这一角度来看看中国博客网失败的原因。

博客完全由用户提供内容,因此博客这个商业模式的核心价值无外乎内容和用户这两个要素。判断博客商业模式的“门槛”高低之前不妨先分析下这两者。

先看用户。博客网的内容来自于用户,而阅读的用户因内容而来,因此显然写博客的用户更为重要。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国人更多喜欢倾听而不喜欢表达,我们传统文化也主张自得其乐而不推崇个性张扬。因此像国外那样把自己喜怒哀乐都写在博客上的人在国内可谓是非常少。我国的上网人群不是不喜欢发声音,大量的“草根群体”早已在论坛上找到了其乐融融的表达方式,而公众人物更愿意让自己的声音出现在权威媒体上。而且,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的网民更喜欢是跟贴而非发帖(这其实在我们的传统行为习惯中也能找到渊源),或者说发声音前最好有个“因头”,专门的博客网本身就不是提供这个“因头”的最好平台。

再看内容,内容本身是有价值,但有用户读的内容才能体现这个价值,而且用户是追求简单方便的,一般他们都会收藏几个网站作为自己的主要阅读对象,而Web1.0时代早就塑造了一批成熟的内容提供商,如综合门户网站和专类的门户网站等。所以用户一般会去从哪里看内容变成了体现价值的关键。稍微研究下内容从创作到最后阅读的这个流程就会发现,内容的源头大多来自论坛和门户网站,因为这是原作者获得关注的最有效方式,当中内容被转载n次,每次转载都会分流一部分用户,如果博客仅仅作为一个转载的媒介显然失去了这个产品设计的本意,也体现不出博客应有的价值,但如果博客作为内容的源头,无疑是在跟论坛和门户网站抢资源。

可见,博客进入中国伊始,一只脚就踩在了论坛的地盘上,而另一只脚踩在门户网站的地盘上。

博客这个商业模式的“门槛”完全建立在用户和内容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和论坛和门户网站很相像。换句话说,一个博客网站要成功,需要吸引大量的用户来添砖加瓦,才足以建立防御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博客就要分流一部分论坛和门户网站的人气,这等于是希望拆掉别人已经辛苦建立多年的“高门槛”来垒高自己刚入行的“低门槛”,这能实现么?

论坛本身就非常具备Web2.0的特性,对于博客这样的“后生小辈”几乎可以置之不理,网友既然已经能在熟悉的圈子里发帖和交流,何必多此一举?而至于门户网站,博客的商业模式的确反映出门户网站欠缺之处,但门户网站只要自己开始做博客,专门的博客网站就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高门槛”:大把的时事内容话题,“因头”是现成的;读者群也是现成的;还能给予普通人也有登上“大媒体”的机会。这叫专门的博客网站如何拆别人的墙角?

因此,当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纷纷开辟博客栏目之后,中国博客网的失败几乎已是必然的。

同样是典型的Web2.0网站,为何前面提到的豆瓣就能成功?而且豆瓣的“门槛”同样也是用户和内容。

豆瓣最开始做的是书评,热衷于读书的人这个特定群体在网民的总体数量中属于典型的“少数派”。论坛关键“门槛”之一是人气,一般论坛不会为这样的“少数派”开设子版块,因为这样可能分散人气。并且,写书评周期都很长,这样的内容创作速度显然远远跟不上论坛希望的节奏。而虽然有的门户网站也有读书频道,但内容是单向的,而且提供书类的范围显然无法涵盖广大读书人的阅读范围。

豆瓣网把这样的“少数派”集中到了一起,提供了话题“因头”:有书,有简介;提供了发声音的机会:读书不同于一目十行地看新闻,阅读之后多少有点读后感,不吐不快;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同好者的社区和圈子;提供了找到知音的机会:读书人感慨“终于找到组织了”。

     读书人的圈子自古就有,古代“谈笑有鸿儒”,近现代有“笔友”、“笔谈”、“书友会”,但地域问题和通讯问题限制了这样圈子的范围,当豆瓣网把这些小圈子都集中到一起形成大圈子的时候,一片新的蓝海市场出现了,而读书人因共同语言的主动入伙也帮助豆瓣网建立了竞争壁垒——市场就这么大,人都在我这,你看着办吧。
 


  • 上一篇:管理“猴子”
  • 本文TAG:暂无联系方式运营实务经营管理 - 运营实务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