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企业文化的功用价值及超越

[类别:企业文化] [更新:05-02 11:22:37] [浏览:6552 次]

张爱玲对人生有深刻省察:人生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蚤子。事实上,当下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像这袭华丽的袍子。企业文化成为了最时髦的词汇,就像万金油一样被四处涂抹。值此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被加冕成年礼之际,我认为:通过反思企业文化进而反思中国企业管理适逢其时。
  一、企业文化是什么
  明晰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知道企业到底是什么。企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出现是基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企业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远古时代群落内成群结队捕杀大型动物到奴隶主庄园中人员分工与合作,它们和企业从本质上讲都是一致的,当然企业概念要相对复杂一些:所谓企业,就是以共同的精神为核心,借助制度的纽带,使物质运转起来,通过与社会系统进行交换,创造价值的一种组织。企业诞生是生产力发展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
  回望企业组织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条主线,那就是人。企业的使命归根是服务于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企业的尺度,这是一条不可更改的前提。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做到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让人在组织中获得快乐与进步,把 “大我”植入“小我”,使一个个成员个体成为组织整体的化身。也就是所谓的耕心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建设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较之功利化的绩效具有更深沉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人被高度工具化的时代中,就像罗伯特•克瑞里《我自己》指出的那样:
  我,如果老了,
  还是想知道
  为什么人类,男人
  还有女人,
  被撕裂,输得这样惨,
  为什么希望不能
  发现一个比这世界
  更好的世界。
  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实际上代表了人类的一种努力,经由这种努力去发现一个更好的世界。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反复观照。 二、企业文化的功用价值何在?
  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最注重四点: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凭着这四大支柱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力,使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
  同样,科特通过12年的研究,在研究了200多家企业后,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指出,具有高绩效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在以下四个方面优于那些业绩平平的同行:
  销售收入增长为后者的4倍
  员工人数增长为后者的8倍
  股票市值增长为后者的11倍
  净收入增长为后者的750倍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战略的有效保障和执行媒介,是制度管理的补充和延伸,对组织成员能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业界企业文化研究学者论述颇多,在此不多赘言。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很多专家开始大谈特谈企业文化的功用,不厌其烦的讲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渡过不景气的冬天。我认为这有误导的嫌疑。就仿佛义和团带了护身符就能刀枪不入一般。如果一个企业资金链断裂,那么企业文化又怎能远水解此近渴?正如一个危重病人,人参鹿茸又有何益?
  事实上,对企业文化的功用也来自于我们对绩效管理的反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主张打破大锅饭,主张通过调节收入来焕发组织活力。这种做法确实在历史上效果非凡。但是作用确乎在一点点的减少。就像一个小故事讲的那样:一个商人掉到水里了,他对岸边的渔夫喊道:赶快救救我吧,把我救上来我给你一万块钱。渔夫正要去搭救的时候,这个商人又喊:救救我吧,我给你五十万块钱。渔夫随着商人出价越来越高,愈加期待下一个高回报。结果商人体力不支被水淹死了。这是现代物质社会典型的猫和老鼠的故事。在这种反复的博弈过程中,人的原始动机与诉求被更改。一个组织如果引导员工走向彻底的绩效主义与物质至上,那么这个组织将变得人心涣散欲望无穷。通过深入观察研究,我们发现:企业成长阶段从早期到后期,物质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呈递减效应,精神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呈递增效应。文化的功用价值就在于它较之企业物质方面的激励更长久更稳定,而其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是企业文化功用之外的大功用。
  三、企业文化功用价值的超越
  在对企业文化功用价值作出肯定的同时,我必须提请大家注意企业文化的超越功利之价值。很多基业长青的企业之所以获得永续的尊敬,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组织超越了绩效、利润,对社会进步、正义公平产生至伟作用。
  记得龙应台先生在《文化到底是什么?》一文中写道: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当戏中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儿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70度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在龙应台眼中,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这自然是洞见之论。企业文化当然也是企业组织最重要的粘合剂。如果说企业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完成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则有效的帮助组织实现上下同欲。张承志先生也曾经豪迈的指出:“饱暖或餍足是不够的,富裕或财富是不够的——确实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活下去的同时,怎样做才能保住生的尊严和意义;微渺的流水日子,怎样过才算有过生的高贵。……(这)依然是一个精神的,关于人的气质的话题。……是的,就是它,它比经济大势、比是非成败,更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是通过理解、参与、营造或归属某种组织文化,寻找生命寄栖的价值支点、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
  这也就要求企业把自身的文化建设转化为地久天长的行动,转化为吃饭穿衣的日常凡俗。文化建设是滴水穿石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化。
  记得任正非先生在《华为的冬天》开篇问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这实际上是任何企业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企业文化是对顾客、员工、社会等诸多利益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一个企业能否山高水长,其营商环境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因为功利主义、机会主义、惟我独尊思想等的泛滥,中国的一大批企业家纵论企业文化只能是痴人说梦。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过冬
  企业过冬,并不意味着消极无为,反而应该是积极作为或者大有所为。如果粮草衣被充足,有些企业是应该纵马打猎的,这是一个实现超越的良机(企业在平时扩张只有发展意义,但是在困难时期则具有成长意义)。而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积极从内部进行企业管理改善与提高,对外加强渠道和品牌建设,这些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深远价值。
  据我所知,很多企业之所以会出现冬天困境。就在于此前的疯狂与不务正业。在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汹涌的时候,企业家们都变成了投机者,从短期来看他们的收益是颇丰厚的,但是到来冬天,因为创新不足、主营业务竞争优势不明显,这些企业在产业竞争格局中惨遭淘汰,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如果不能从机会主义向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转变,那么企业家在产业社会中永远不会有话语权。投机或许可以带来短期的利益,但是为了芝麻扔掉西瓜还是得不偿失的。在别人疯狂时保持必要的审慎和冷静,这是小企业家和大企业家的分野所在。

[1] [2]  下一页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