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领导力培训有感提要:我们的教师自我评估意识比较淡薄。两位教授给我们重点谈了评估的问题。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我不敢妄谈。我只是认为,我们的教师缺少主动评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精品源自 请示校长领导力培训有感
20xx年10月19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z区教育局组织的中英联合校长领导力培训。来自英国苏格兰的凯·利文斯顿(Kay Livingston)教授和卡罗琳·哈奇森(Carolyn Hutchinson)教授用她们的授课行为向我们科学、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说它科学,是因为她们的课堂关注全体、讲究落实、注重互助、提倡包容,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说它形象,是因为她们用自己的授课行为生动地向我们诠释了“全纳教育”的内涵以及注重评估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反思。
一、虚心接受学员意见。
两位教授对学员意见的重视,让我震惊,也让我非常感动。她们经常在课堂上询问我们是否明白,唯恐我们没有听懂。每天下课前,除了要求每个学员在一张便签上写上对教授授课的意见,还要找四名学员留下来面对面交流,而后晚上再根据学员的意见修改教案,据说有时修改教案到凌晨两点!她们这种充分尊重学员意见的做法,既体现了她们重视课堂评估,更体现了她们在内心深处是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些,正是“全纳教育”的精髓。
二、给每人以展示机会。
课堂座位按五大组围坐,每大组八到九人,每个大组又各分为两个小组。课中一般每半天安排两次小组讨论,由于小组人少,小组活动又是常态,自然每个学员基本都会有在小组多次展示的机会。小组讨论后要制作海报张贴于教室墙面展示本组观点,并要求每个小组每次推选不同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或任意选择另外一个小组的海报进行点评,于是又给每个学员在全班展示创造了多次机会。课中还常有具案迁移的训练,要求学员结合自己学校谈做法或观点,由于课堂谈论已成常态,课堂展示也成常态,踊跃发言的人自然不少,这就为所有学员再次提供了在全班展示的机会。为防止万一有学员没有在全班展示,第三天上午一次具案迁移提问时,教授先作了调查,要求还没有在全班展示的学员举手,于是这些学员自然得到了在全班展示的机会。
给每个学员以展示的机会,不正是“全纳教育”的重要表现吗?课堂上,教授从不直接点哪位学员发言,表面看来没有直接把压力给学员,但因为经常要交流和展示,我们唯恐听不明白,唯恐交流、展示时丢了自己、单位和小组的脸,所以上课总是非常专注,有些紧张,但是又充满乐趣。
三、各种小结贯穿始终。
教授每讲完一个问题都要小结,每讲完一个章节也要小结,中午下课、下午下课前也要小结,全部课程完毕后又有大总结。小结是为了理清知识联系,突出知识重点,强化我们记忆,自然不是简单的重复。她们重视小结而不追求教学进度,这不正是“以生为本”的重要表现吗?
四、各种方式促进消化。
教授在课堂上经常小结,可以促使学员对教授所讲知识明白乃至更明白,但并不等于学员真正掌握和消化。为此,她们用小组讨论、海报制作、代表发言、交叉点评、同伴互助、具案迁移、便签小结等方式促进我们消化她们所讲的知识。她们的课堂,自始至终都在追求学员学得怎么样,这不也同样是“以生为本”的重要表现吗?
五、精心促成学习社区。
她们在授课中总是担心授课方式学员是否很欢迎,总是担心哪个学员被疏忽,总是担心所讲知识学员是否听明白,总是担心学员是否能够消化和迁移已学知识,同时,她们也总是担心学员之间是否能够做到相互学习。于是,她们便采取了以上所说的授课方式。小组讨论时,她们还经常到各小组与学员交流。每天要各组部分学员与别组学员轮换座位。正如她们始终重视学员的观点和意见,主动向学员学习一样,她们以以上方式精心促成了我们这个班级学习社区的形成。学习社区的真正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达到“全纳教育”的目标——使每个孩子(学员)享受合适的教育——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培训归来,我既被两位英国教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更对她们的这种授课方式无比佩服。她们提“全纳教育”,我们提“以生为本”,表面看起来是一回事,其实做法却相差甚远。
也许是我们经历的封建社会过于漫长,民主、人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进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管理者,包括我们的政府官员在骨子深处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
虽然,我们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也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方式,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有的形式大于内容,有的甚至有作秀之嫌,准确地说,方式不够科学。两位英国教授正是用她们的授课行为向我们科学、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另外有三个非常强烈的感受:一是应试教育对落实“以生为本”的负面影响,二是教师培训远远不够,三是教师的自我评估意识www.liushuye.com比较淡薄。
听了两位英国教授的培训,我们深感,她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可是我们在应试的背景下,社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等对学校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为标准,学校也只好以升学率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即使为学生多元发展而开设的课程,首先主要还是考虑开设能够为学生的的升学提供多种途径的课程,比如美术、音乐、体育等;那些对升学不一定直接有益却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课程,开发远远不够。学校主观上认识到了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重要性,但因为应试的束缚,实际做的主要是对学生升学负责而不一定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事情。这就是应试教育对落实“以生为本”的负面影响。
其次,我国的教育经费相比过去提高了不少,校长的培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非常重视,但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句命令,一本书,一场报告所能改变,要将“以生为本”的观念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