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企业家品牌的四化与三象

[类别:品牌管理] [更新:05-03 22:22:29] [浏览:6967 次]

    如今的企业家概念,已经不简单是商业活动经营者的范畴了。企业家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企业家品牌开始更深层次的影响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价值提升。如何正确认识与理解企业家品牌化的误区与方向,也是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重的重要任务。

    从建国之初,由于政治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形态几乎不见了踪影。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国一盘棋,也造成此时企业的负责人更像一个今天企业中的车间主任,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组织生产与调配。这个时候也没有“企业家”这个概念,顶多就是“厂长”。而且这个“厂长”地位在很多人看来,也只是因为社会分工不同,除了级别的差异,并没有太多的知名度与崇拜感。这个时候,大家更多的区分只是“我是搞工业的”、“你是搞商业的”等等。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改革作为时代主旋律在中国大地即将全面奏响时。天津作家蒋子龙创作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勇于向不正之风挑战、勇于承担改革重任,具有开拓魄力的改革者形象——乔光朴厂长。此篇小说创作摆脱了长期以来文学创作表现阶级斗争的模式,毅然地将艺术的聚焦点调整到经济建设、企业整顿改革上来。虽然小说一经刊载,就在全国引起很多争议,但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当年就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是第一次一个鲜活的企业家形象比较突出的展示在人们面前,人们为他的刚正不阿、雷厉风行、不畏权势所感染。一时间,各地对于改革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企业家,都亲切地被称为“我们当地的乔厂长”。“乔厂长”的积极、正面形象成为很多人心目中企业家的良好印象,锐意改革,带领企业员工走出困境几乎成了那个时代企业家宣传的主旋律。小说“乔厂长”形象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讲,为当时更多企业将主要心思放在企业生产和内部管理提升方面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

    其实在这个阶段,计划经济的色彩依旧严重,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是走的干部任命流程,一些人甚至把进入企业工作作为仕途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时候,一些先进的企业家代表都是上级部门推举出来做宣传典型的,甚至是为推动一种管理模式、一种政策法规而选出来的“样板”。与我们国内长期的“造神”习惯有关,所以这个阶段的优秀企业家形象有些被“神话”,他们不仅总是能够力揽狂澜,而且常常是废寝忘食;不仅是政治上忠诚,而且是业务上精湛。一旦确定为先进典型,全国及各地媒体都会比较整齐划一的进行宣传,所到之处的报告会也是人潮涌动。由于本身整个市场的商品还处在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企业家的宣传与推广事实上在那个阶段对生产、销售的影响并不很直接。也可以说此时的企业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但品牌所具有的推动力并没有具备。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的“企业家”概念是有了,但“企业家品牌”的概念还远远没有形成。任何事物只有出现了“过剩”,才有激发“品牌化”的可能。随着一些行业计划体制的逐步改变,垄断的情况慢慢再发生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时各种所有制结构的企业不断产生,不同经济成分差异所显示出来的灵活度与多样性开始发挥一些效应,“群雄逐鹿”的“乱世出英豪”时代终于来临了。中国各个行业大面积开始“洗牌”的同时,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企业家群体也开始不断涌现,优秀企业家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开始被更多人重视。企业家的品牌化过程也开始加快,出现了差异化色彩强烈的集中趋势。企业家品牌化的程度开始提高,企业家品牌化所具备的品牌推动力也开始逐步显现。

    企业家品牌的“四化” 不同的企业家有着自己不同的风格,但是企业作为一种社会公民,企业家自然也容易成为公众人物。因此企业家品牌化、企业家品牌价值存在的与否其实有些时候与企业家是否高调并无直接关系。它客观存在着,只是要看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为其加分还是减分。

www.liushuye.com

    说到企业家品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吸引很多专家的目光。尤其是通过政治家个人形象管理的一些经验与成果也慢慢开始向企业家品牌塑造方面进行应用。围绕企业家品牌可以衍生出很多话题,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剖析目前企业家品牌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趋势以及企业家品牌建设过程中遵循的一些规律。

    简而言之,目前国内企业家品牌塑造过程中出现四种趋势,即企业家品牌的“脸谱化”、企业家品牌的“娱乐化”、企业家品牌的“思想化”、企业家品牌的“政治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企业、不同企业家对企业家品牌的不同认识与实践。

    企业家品牌的脸谱化。曾经的中国企业家可能需要两张脸,一张是面对主管部门的,因为面对上面的,不仅是自己身份、地位的任命者,同时也是自己参与经营企业的资产投资者、所有者。另外一张是面对企业内部的,主要是如何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产值、更高的利润。而如今,企业家仅靠两张脸已经是无法应对了。投资者多元化了,不仅有国有资本,还有国外资本、民间资本、管理层投资等等;客户为尊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企业家以前的一味生产如今要变成“看上帝脸色”了;以前政府宣传部门一手抓的媒体,如今也越来越灵活多变了,从资本运作、企业战略、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社会责任、环保节约等等审视企业的角度越来越全方位,企业家有时候都戏称把采访当作考试了。需要面对的元素多了,可是企业家的“变脸术”还没有修练得炉火纯青,于是一部分企业家把自己隐藏起来,用低调来应对,还有一些则程序化、经验化的显现出千人一面的脸谱化倾向,以至于公众只有感慨“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成功的企业家也是相似的”。

    我们的企业家品牌都有着怎样的脸谱化倾向呢,通过很多企业家的采访记录我们不难总结出有这么几条:

    1、艰苦奋斗的发家史。中国一代企业家的创业史和发家史的确应该是曲折、艰难的,这个共同性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千篇一律的说辞,无法凸显出企业家独有的魅力。同样都是艰苦奋斗,为什么败者如云,而胜者寥寥。也许很多企业家愿意用这种“艰苦奋斗说”来堵住大家对“原罪”的好奇与追究。于是我们讲那些略显感伤的发家史始终透露着一丝不真实,因此也影响了沟通最需要的真诚传递。

    2、执着不悔的产业梦。英特尔的总裁葛洛夫曾经说过,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成功企业家的共性,的确“偏执”几乎都是他们独有的特质。尤其是在遭遇困难、质疑、风浪时,企业家的执着几乎都成为今后成功的最主要武器与精神支撑。

    3、半推半就的财富榜。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讲,“财不外露”似乎一直就是一种信条。而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受公众关注是与财富榜在中国的推出不无关联的,因为财富的积累受到关注,因此也产生一些机遇与烦恼。对于财富榜,很多企业家显示出较为矛盾的一种心理。

一方面财富的多寡毕竟是衡量企业家经营好坏的重要指标,被社会认同自然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而另一方面过于公开与透明的财富榜,也使得一些企业家津津乐道的“潜规则”、“灰色地带”的聚财之路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从而给自己惹上一些麻烦。

    4、不咸不淡的慈善观。从企业家的角度看,缴纳较为繁重的税负、解决较为广泛的就业、完成较为可观的业绩,似乎已经有着诸多不易,似乎已经功德无量。但当比尔?盖茨、李嘉诚等世界巨富将自己毕生积累的财富交还与社会;当“仇富”情节引发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日趋严重时;当媒体呼吁企业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声音越来越强时,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不同程度的开始体现自己的慈善义举,从结果看都是好的,但从动机看又有多少“秀”的成分呢。慈善工作直至今日,在很多企业家看来还是一种形式主义、一种往脸上“贴金抹粉”的交换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1] [2] [3]  下一页


《企业家品牌的四化与三象》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