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双星私有化寓言

[类别:战略决策] [更新:05-02 11:30:54] [浏览:6899 次]

  强人汪海积九年之功,终于完成对双星名人的完全控制,但年逾67岁的他,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市场机会

  2009年5月15日下午,青岛市产权交易所拍卖大厅。经过数百次叫价争夺,青岛双星名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双星名人)16.59%的国有股股权,以5111万元的价格被吴康拍得。

  双星名人名义上由青岛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双星集团)、双星集团工会委员会和集团高管共同持股,实际由集团总裁汪海控制。此前,双星集团赖以起家的制鞋业务已全部转移至双星名人。经此“惊险一跃”,这家老资格国有企业的鞋类资产,终于在实际上走完了私有化的最后一步。

  “除了双星,全世界都没有做鞋的国有企业了,国有股退出是迟早的事。”拍卖开始前数小时,双星集团总经理王增胜向《财经》记者表示。

  对当地商界强人、同时也是实际买家的关联行动人汪海来说,这一结果期待已久,但并不完美。青岛市的重量级国企众多,但市政府对于在大国企中公开实施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或其他“国进民退”的措施向来谨慎。直至2000年底,才着手研究双星集团管理层股权激励。但由于利益格局复杂、内部矛盾激化,这一过程历经反复、阻力重重。在这期间,双星品牌影响力下降、市场份额逐年锐减。李宁、安踏、特步等一批产权更为明晰、市场触觉更为灵敏的民营鞋企,早已后来居上。双星名人私有化虽终成正果,但最好的市场机会已经错过。

  “最后一跃”

  少为人知的是,这起数千万元国有资产标的最终举牌者吴康,只是一名普通司机。他的背后,是双星名人的供应商兼合作伙伴——香港商人曾天赐。

  这一戏剧性结果的背后,隐藏着双星改制曲折的路径设计和复杂的利益纠葛。

  双星名人酝酿于2000年。当年12月27日,青岛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将双星集团除上市公司外的全部非上市资产(包括黄岛运动鞋厂、双星鞋厂、瀚海鞋业有限公司、双星房地产开发公司、鲁中公司、胶南运动鞋厂以及华信印刷厂)组建成立双星名人,“承载国有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试点任务”。同时被确定为股权激励试点的,还有青岛另一家明星国有企业海信集团。

  2002年9月,双星名人正式注册成立,总股本3153万元,每股面值1元。根据青岛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的激励方案,双星集团以前述七家公司净资产作为出资,持国有法人股523万股,占总股本的16.59%;双星集团工会以奖金结余出资,持有1713万股,占总股本的54.34%;而以汪海为首的集团三高管持股917万股,占总股本的29.07%,其中,汪海持有690万股,占总股本的21.88%,超过国有法人股,成为双星名人的最大单一股东。

  这690万股中,有158万股为青岛市对汪海个人的股权奖励;此外,双星集团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节余奖金分配方案,分配给汪海406万元,汪海个人实际出资为126万元。

  在这一方案的设计中,双星名人的16.59%国有股,从一开始就明确所有权归国家,而分红权则奖励给高管。

  双星鞋类资产包括硫化鞋和冷粘鞋两部分。所谓硫化鞋,是将鞋底和鞋面粘合后、在硫化罐中加热加压硫化成型的制鞋工艺,代表产品有解放鞋和各种帆布鞋;所谓冷粘鞋,则是指鞋帮、鞋面用胶水粘合,经过加热贴底、冷却定型的制鞋工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多用于皮鞋、运动鞋产品。

  1996年,双星集团将盈利能力最强的冷粘鞋业务打包上市,业务归属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99,下称双星股份)。上市之初,证监部门即明确要求,双星集团及其下属其他企业不得从事冷粘鞋业务,以避免同业竞争。因此,双星名人成立后,只能生产利润率较低、前景较差的硫化鞋。随着双星鞋类资产“国退民进”改制思路的确定,双星股份主业逐步变更为轮胎业务。鞋类资源继续分散在两个公司,显然不是汪海所乐见的局面。

www.liushuye.com

  事实上,成立双星名人只是汪海MBO大戏的序幕。几乎与此同时,双星集团开始酝酿一个“两步走”的整体改制方案。

  2006年,双星集团正式向青岛市国资委递交了《双星集团改革调整方案》,其核心内容是分两步调整公司产业结构——首先将双星股份冷粘鞋业务作价1.10亿元转让给双星名人;然后将双星集团持有的双星名人16.59%国有股公开挂牌转让,以实现鞋类资产彻底“国退民进”。

  经过长达两年的运作,2008年1月,双星名人出资1.28亿元,成功收购双星股份全部鞋类资产。

  转至2009年2月27日,双星名人16.59%的国有股权,终于获准在青岛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

  《财经》记者获悉,挂牌两个月内,共有五位意向受让人向青岛产权交易所提出了竞买申请,其中包括两家企业——青岛双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双星房地产)和青岛环孚纺织品有限公司,三位自然人——吴康、周新光和刘志坚。

  五位意向受让方,背后各有利益相关人。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双星房地产。

  工商资料显示,双星名人拥有双星房地产95%的股权,而双星房地产的法人代表汪军,是汪海之子。倘若双星房地产成功摘牌,则双星名人将变成汪海的“家族企业”,因此,其竞买身份,从一开始就遭到其中几位竞买方的强烈*。

  本应在一个月公示期满即举行的公开拍卖,迟至5月15日才举行。戏剧性的是,最后一刻,双星房地产主动宣布退出,香港商人曾天赐的代理人吴康成为最后赢家。

  不过,双星房地产退出,并不代表以汪海为首的管理层放弃了竞买机会。恰恰相反,透过曾天赐的生意链条不难看出,他与汪海本人过从甚密,是多年搭档。

  知情人士透露,曾天赐是双星名人多年的原料供应商,在广东东莞拥有一家专门为双星贴牌生产的制鞋工厂。工商资料显示,1993年,曾天赐即与双星房地产合资成立了青岛天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天海房地产),利用双星集团在青岛的多块土地资源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曾天赐任公司副董事长,汪海任董事长兼法人代表(后变更为其子汪军)。双星集团总部所在的双星金色海岸,即是其开发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

  谁的双星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瞿塘峡路45号的双星集团总部,距离大海只有咫尺之遥。与一般国企不同,双星总部大门口屹立的不是一对石狮,而是一黑一白两只“石猫”。“石猫”底座上刻着两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和“不管说三道四,双星发展是硬道理”。前一句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名言,后一句则是汪海自己的发明创造。

  走进双星集团,办公大楼墙壁上挂满了类似的“汪海式语录”。会客室内也都是赞颂汪海的“智慧如海”“市场将军”。甚至在双星工作人员发给《财经》记者的邮件中,各种“汪海式语录”也信手拈来。

  汪海在双星集团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来自他多年的经营业绩。汪海本人曾公开对媒体宣称:“没有我就没有双星的今天,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1974年,从部队转业的汪海调入双星集团的前身青岛橡胶九厂,担任*部主任。九年后,汪海成为这家企业的党委书记兼厂长。其后,他力主在双星上马了中国第一条冷粘鞋生产线,改变了中国鞋企只能生产以解放鞋为代表的低端硫化鞋的历史。凭借过硬的生产技术和打破统购包销体制的勇气,双星迅速扩张,不仅成为当时最大的OEM(即贴牌生产)制鞋企业,在国内市场综合占有率、市场销售份额、市场覆盖面三项指标上亦稳居第一。汪海本人则成为名噪一时的“全国优秀企业家”。

  不过,汪海看上去在双星无处不在,但无论是100%国有持股的双星集团,还是双星股份,包括汪海在内的核心高管都没有股份。

  1996年,双星集团冷粘鞋业务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鞋业上市企业。和TCL、联想等成功实施了MBO的企业不同,迫切希望上市融资、做强做大主业的汪海,在当时并未意识到利用上市契机,解决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重要性。限于政策条件,迄今双星股份亦未实施股权激励。

[1] [2]  下一页


《双星私有化寓言》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