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日,*ST夏新(600057.SH)最核心的主营业务——手机业务相关资产在厦门被拍卖收购!
继退出家电、IT市场之后,夏新的通信也未能守住最后一块阵地。自2006年出现1亿多元的亏损之后,夏新电子2007年全年再巨亏8亿多元,08年亏损7.5亿元,09上半年净亏1.06亿元,债务高达26个亿。曾经被誉为国内手机第一品牌的夏新倒下了,尘埃落定回首来时路,在给国人和中国企业留下深深遗憾的同时,在企业战略取向方面也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A8”曾经的辉煌
1981年厦新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后更名为夏新,它是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曾凭借录像机在80年代辉煌一时,之后家庭音响、VCD等产业的迅速衰落成了夏新至今难以忘却的梦魇。99年随着VCD行业的沦落和新投资的拖累,夏新股价大跌,每股收益迅速下降至0.11元,并在随后的2000年、2001年连续亏损,戴上“ST”的帽子。在饱尝了“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苦果后,夏新决定“将鸡蛋放在不同个篮子里”,决定进军手机业,希望借此分担经营风险,谋求更大的发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最初厦新在手机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接连推出了几款手机,在业内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更是个比较陌生的品牌。此时夏新电子的境况也不容乐观,连续三年的亏损,面临被摘牌的危机,各地销售公司大幅裁员,公司士气不振。
原董事长李晓忠顶着股东、董事会和员工的众多压力,破釜沉舟一战,押宝夏新A8,A8也成了夏新发展中的里程碑。
2001年10月,厦新A8在未上市时,样机开始在圈内四处炫耀,响翠悦耳的铃声、超薄的机身、七彩的灯光、精致的金属质感,“会跳舞的手机”在圈内不胫而走,众多业内人士对A8是翘首而盼。
A8全国推广时,厦新避开了洋品牌大都采用的国代渠道体系,在全国各省采取代理商加销售分公司的市场操作模式,这迅速提高了夏新手机的市场覆盖,对最初的市场扩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长期的亏损,厦新已经将大部分的赌注押在了A8身上,所以当时夏新在市场推广方面的力度和强度都在当时委实不容小觑。
A8上市一个月后开始供不应求。2002年1至9月厦新手机销售收入达22亿元,净利润高达3.7亿元。第三季度手机产品单月产量已跃上30万台的规模。
2002年,厦新电子凭借A8、A6两款机型当年实现净利润6亿元,一举扭亏为盈。
2003年上半年夏新宣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净利润3.68亿元,同比增长180.50%、331.27%,这绝大部分都是A8的功劳。
2004年夏新A8上市两年之后,售价仍然在2000元左右,是所有非彩屏折叠手机中最贵的机型之一。
在A8横空出世之前,整个手机市场款式比较单一,消费者审美疲劳。“会跳舞的手机”A8响翠悦耳的铃声、超薄的机身、七彩的灯光、精致的金属质感,对于整个市场可以说是一剂强行针。Norson咨询公司的电信分析员Tina认为,技术不占优的国产手机商较国外厂商更贴近市场,从一开始就强调外观的变化,争得了相对较大的生存空间,才造就了A8这样的神话。而随着国外厂商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这一点,一旦它们更多聘用来自东方的设计师和市场人员来补上这一课,夏新们的这一优势就开始慢慢消失了。
夏新A8的成功在于填补市场空白的独特卖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精准定位,加之独道有效的渠道布局和得力的市场推广。
迷茫的战略,困顿的战术组合
A8取得成功之后,李晓忠将成功原因归结为品牌营销、研发实力和低成本运作。为强化这一优势,夏新进入了疯狂扩张的时期,公司将研发人员的数量翻了一番,并将工厂的占地面积扩大到40万平方米,手机生产线的产能也在2003年达到了1000万台。
www.liushuye.com急遽变化的市场环境,“高端”定位成为镜中之月
随着手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国外品牌手机、国产品牌手机、山寨机三股势力占据主导。而在这三股势力中,国产品牌手机势力最弱:财报赤字频闪、市场份额连续下滑。国外品牌手机市场份额相对稳定,而且继续在抢夺地盘。山寨机在三四级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根基越来越扎实。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国内黑手机销量超过2300万台,占据国内手机市场四分之一左右的份额。黑手机经营上采用一些非法手段,成本低廉,其非法竞争对移动终端产品市场带来灾害性冲击。
在市场大环境恶化的同时,夏新手机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目前国内手机市场已呈饱和状态,大批的国产手机新军涌入市场,竟争激烈。夏新自身产品竞争力不强,被其他竞争对手抢走市场份额不足为奇。 在终端手机市场,消费者对于外资手机品牌的“认知度”要远远高于国产品牌,同时夏新手机在“性价比”和“产品质量”方面并没有优势,所以,在与外资品牌竞争中,夏新市场战线接连败退; 外资手机品牌非常重视与中国移动运营商在“定制手机”方面的合作,而移动运营商在手机定制过程中最为看重:手机的品牌影响力、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水平、厂商的售后服务水平,而与外资品牌相比不具备优势的夏新手机,在这方面明显不具竞争力。
夏新高层显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自身的劣势,在2007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称,2007年下半年夏新会加强对中高端手机产品的研发工作,即立足以市场需求作为研发工作的导向,将发现并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与研发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快速推出相对差异化的产品,提升毛利率水平。
找到市场空白,立足高端正是夏新手机一举成功的重要原因。夏新手机曾经成功地塑造起自己高端品牌形象。在A8创造了商业奇迹,奠定行业地位之后,夏新力图延续款式制胜的奇迹:A6、A80、A9、A90……夏新在A8基础之上反复变化出新的系列,只是在应用功能并没有质的飞跃,并没能够很好地支撑起自身的高端定位。在投入了巨大推广资金之后,夏新也没能遏止住其由A8巅峰下滑的颓势。2003年底到2004年初,新上市手机无一能顶替A8成为顶梁柱,在配置高分辨率摄像头和PDA功能的国外品牌不断入市的情况下,夏新定价在2500元以上的手机销量惨淡。2004年7月,能够支撑市场的19款夏新手机清一色地被挤到2000元以下。更为糟糕的是,2004年受国际厂商挤压的国产手机厂商被迫进行惨烈的价格大战,一直不轻易降价的夏新也不能独善其身,所谓的“高端策略”已经名存实亡。
自我救赎,伤心的“机海大战”
虽然手机业务仓促间缩水得很厉害,但李晓忠认为:手机业未来还有十年的好光景,A8的模式不可复制,A8的辉煌也一去不复返了,单一依靠机型支撑高端定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没有技术支撑的高端战略经不起市场的推敲。
2004年下半年开始,夏新制定了“以系列产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策略,决定实行“技术大反击”,以扭转市场颓势,于是一鼓作气推出了20余款新机型,这就是夏新震动手机业的“机海大战”。而夏新在2005年又推出近30款手机,夏新所展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壮志雄心,引人侧目。
“机海大战”给夏新带来的好处并不明显,在一年的时间里,40余款的新品带来的除了库房里又新添了数倍的库存、刚塑造起来的品牌效应被稀释了好几倍和营销成本大幅提升之外,夏新并未实现“自我救赎”,业绩更趋恶劣。这成了一场新闻意义更重于实际意义的资源消耗战。
实际上,2005年以来,手机产业巨头的确加快了新品更新速度,然而他们对于新品市场潜力的挖掘是不遗余力的,优化单品边际效益的前提是销售和营销上的时间区隔。夏新盲目追求产品更新的速度和新闻效应,对新品的市场潜力挖掘不够,大量资源浪费,单品研发和市场投入不足,同时也影响了消费者对夏新品牌的认知。自从A8系列以后,夏新并没有在产品更新之余培育出新的明星产品,没有明星产品支持的产品更新和产品链扩张是很难在销售上取得好的市场表现的。
www.liushuye.com昏招迭出,代言人选择频频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