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新华都与复星的资本梦

[类别:战略决策] [更新:05-02 11:29:11] [浏览:6847 次]

  复星集团简介: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创建于1992年,是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2007年7月16日,复星的母公司复星国际(00656.HK)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整体成功上市。复星主要拥有医药、房地产开发、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及战略投资业务。 复星扎根中国、投资于中国成长的根本动力,其主要业务均长期受益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带来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持续的城市化、服务全球的制造业带来的持续增长等中国动力。

  新华都简介:

  1995年1月8日,新华都在位于福建省会城市——福州的繁华商业地带东街口,成立了第一家百货商场。之后,新华都旗下的福州新华都商城、新华都购物广场等相继成立。1997年,新华都将属下部分优质资产进行改制重组,诞生了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以百货、超市为主,并投资工程机械、房地产等行业,并积极参股旅游发展公司和矿业,集团的事业构架初具规模。

  复星国际运用GE式的并购手法站在行业的制高点力图完成对行业的整合,新华都直接瞅准企业的价值空间进行中长期的战略投资,不同的手法,一样的波澜,谁将成为中国企业的资本标杆,一切都在未定之数。

  萌芽:理性Vs直觉

  一个企业的走向,必有其内在的脉络——复星和新华都,其多元化产业投资的因果是什么?

  先看复星的创业背景。1985年,郭广昌考入复旦大学,学的专业为哲学,梁信军比他小两届,学遗传工程,两人大学毕业后都留校工作。1992年,二人合约“下海”,创办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广信是当时上海市杨浦区的第一批民营企业,成立时两人的创业资本只有10万元。

  1993年,广信更名复星高新,汪群斌、范伟也在这时陆续加入,这“四剑客”都是复旦同学,汪群斌、范伟与梁信军一样,都是学遗传工程学的。

  复星的“第一桶金”是靠做市场调查赚到的。1992年,很多企业还不知道市场调查为何物,由于他们有在学校作调研的经验,通过集约化经营,由此接到了多个调查任务,到1993年6月,广信成立不到10个月,就已经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元。

  之后的几年里,郭广昌认识到,民营企业发展必须以高科技为内涵,现代医药是下一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于是,1994年,他们决定退出市场调查业务,主攻房产销售和生物制药。这两个领域都给复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当时的房产市场刚刚起步,复星成了上海第一批房产销售公司之一,他们由此赚到了第一个1000万元。

  在医药领域,由于梁信军、汪群斌、范伟均为复旦遗传学毕业,当时主要做PCR试剂,不仅成本低,政府对生产企业的硬件资质要求基本是空白,他们的产品很快就确立了全国的优势地位,生物制药业务又给他们带来了第一个1亿元。

  对复星的多元化轨迹,郭广昌如是评价,“复星从一开始就是多元化企业,并非自觉,而是被迫。” 但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复星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产业投资机会。复星核心团队里有三个人是学生物遗传的,于是就做医药;郭广昌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就从事过房地产市场的调查,复星也由此涉足房地产行业。复星的多元化是在创业之初就种下了“因”。而这个因,来自于股东间知识结构、所擅长不同领域的奇特组合。同样,善于发现未来价值,把握机会,也由此成了植入复星肌体的成长基因。

  与复星越来越富于理性的步伐相比,新华都凭直觉求生存求发展、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涅槃。

  陈发树于1961年出生在福建省安溪县——一个位于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结合部的县城。他只上过小学四年级,1982年,陈发树从安溪坐上一辆满载木料的货车来到厦门,回家后开始经营木材生意。1987年,26岁的陈发树和两个弟弟一起在厦门开了个8平方米的杂货铺,前面是店,后面是床。1995年,34岁的陈发树开始到福州发展,他在当时的闹市区开办了一个名为新华都的大型百货商场。

www.liushuye.com

  1997年,陈发树兄弟分家,陈发树改制重组旗下部分优质资产,新华都集团诞生,主业依旧是零售百货。同年,他斥资6000多万元购买了一批水电站设备,成立了建设工程公司,并由此结识了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陈景河和陈发树二人一拍即合,紫金矿业的一部分工程业务便开始由陈发树承接。1999年,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新华都集团参股35%,陈发树又担任了副董事长。

  从新华都的轨迹来看,此时的陈发树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大企业家的气质和不同之处。虽然新华都进入了百货零售、旅游、矿业等领域,但客观评价,此时的新华都并没有清晰的战略和投资规划,至于其进入的领域,也更多地是在福建境内小打小闹,这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也是各种政商、人情关系催生的结果。

  陈发树最传奇的转机来自于2000年。这年紫金矿业改制,陈发树投资4800万元,获得紫金矿业33%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时至今日,关于陈发树当年究竟是真有大智慧,还是被迫入股,各方说法不一。4800万元,对于当时的陈发树而言并不是个小数目。2000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福建上杭县全县财政收入才1.3亿元。当年7月,伦敦黄金交易价格也还在280美元/盎司上下挣扎。

  然而,他赌对了。当时的中国已经开始进行黄金市场改革,2000年一年就进行了6次黄金价格调整。次年4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同年8月1日,足金饰品价格放开。自此,紫金矿业的发展开始真正进入“黄金时代”。至2007年紫金矿业上市时,陈发树持有的股票已经暴涨千倍,他一夜之间拥有了200多亿元的股票市值。

  此时为陈发树呈现的格局是,手上拥有了大把“意想不到”的现金,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进入了零售、工程、矿业、旅游等领域。而这些或是有心或是无意的投资,为其带来“绝对暴富”的回报。此时,他要做的,便是寻思如何再投资,把钱花出去,其次,从这些投资中获取更大的回报。

  点评:

  作为民企,复星与新华都在起步阶段,都谈不上有多么远大的志向,走一步看一步而已。但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越往后越是明显。“复旦四剑客”信心越来越强,居高临下地剖析目标行业的价值链,研究进入的时机和方式。成功者必然在理性与直觉两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却各有侧重。复星进入的每个行业都可以拿出洋洋千万言的计划书、分板建议书,新华都恐怕只能拿出几页纸,但两种风格谁优谁劣,也许只能用时间来检验了。

  策略:产业整合Vs资本求利

  如何实现产业与资本的对接?企业该建立怎样的模式?这是复星和新华都共同面临的问题。

  收购豫园商城无形中给复星借用资本链条进行产业扩张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2001年9月,复星投资与豫园商城第一大股东上海豫园旅游服务公司草签股权转让协议,转让总金额为2.34亿元,复星投资成为豫园商城新的第一大股东。豫园商城为上海的老商业股,并拥有上海童涵春制药厂53.33%的股权。豫园被收购后,通过增发融资3.5亿元。

  初战告捷后,郭广昌确立了复星的产业投资思路:强势资本、低点介入、整合增效、快速扩张。复星有一套“中国动力”理论:“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内生增长则是依靠对已进入行业的充分整合,为企业带来利润,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标;外延扩张,则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研究,又果断地进入新的行业。而在这进入的多个行业之间,又可以互为犄角,抵御市场的风险。

  复星选择的产业及出手的时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如医药行业,这在郭广昌看来是未来的主要产业,长期持有,并不断地做大盘子,可以获得超值回报;即便在未来该产业的方向不甚明朗,短线的热点,倘若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切入,同样能够快速地获得回报。复星先后控股和参股进入了羚锐制药、重庆药友、重庆医工院、邯郸摩罗丹药业、江苏万邦生化、同济堂药业、浙江欧码保健器材、南京老山药业、青海普兰特药业、贵州老来福药业等数十家医药企业,涵盖科研、制造、销售、流通等医药行业的全领域,且长期持有,其目的,是为了践行郭广昌“内生增长”的思路,而医药行业是郭广昌眼中的朝阳产业。

www.liushuye.com

  对钢铁、房地产、证券等行业的投资又体现了复星集团“外延扩张”的思路,其扩张的特点是短、平、快,瞅准机会切入,迅速获得最大收益。2002年,复星集团投资3.5亿元收购了唐山建龙30%的股权,到2003年钢铁价格持续暴涨,复星随即尝到了投资钢铁业的甜头。2003年,复星集团又以16.5亿元的收购价重组南京钢铁集团,同年,南钢联和唐山建龙又一起投资参与建设宁波建龙钢铁。

[1] [2] [3]  下一页


《新华都与复星的资本梦》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