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学校“学于漪”师德建设活动汇报--学楷模 铸师魂 见行动

[类别:报告] [更新:05-02 11:24:41] [浏览:6792 次]

学校“学于漪”师德建设活动汇报--学楷模 铸师魂 见行动提要:学于漪,构建展现**特色的共享平台我们集思广益,挖掘资源,突破传统,设计了五个与于老师有关的特色学习活动

源自 表格

  学楷模 铸师魂 见行动

  ——**学校“学于漪”师德建设活动汇报

  上海市**学校党支部

  20xx.6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走进熟悉的校园,一眼看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二师校训,它是于漪老师的人生写照。24年前,我也曾是这个校园里的一个追梦人。短发、校服,严格的校规,校长于漪老师提出“两代师表一起抓”,而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使一批批二师人活跃在杨浦教育的大舞台。仅我所在的**学校,就有12位教师曾聆听着于老师的教诲成长。去年10月,于漪老师被光荣地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无疑是上海的骄傲,也是杨浦的骄傲,更是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此,如何实现从20xx读《岁月如歌》的感性追随到20xx学育人楷模的理性领悟,我校作了如下思考与实践,我汇报的题目是《学楷模铸师魂见行动》:

  一、学于漪,思考现代教师应具有的精神内涵

  我们通过阅读著作、聆听报告,发现于漪老师的成长之路是由无私、坚守、专业、实践、定力、反省等一个个关键词连接而成的。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这条路上找到自己的坐标和方向。而今,这位82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依然在为育人事业铿锵行走的激情,又促使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现代教师应有的灵魂与脊梁。那就是穿越一切功名、利害和得失的师德师魂,而其核心就是爱。于漪老师正是以大爱而不断超越自己的生命姿态成为我们前行的精神标杆。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我们努力立足学校实际,力图通过学习、挖掘、展示、交流去展现学校更多普通教师默默无闻又润物无声的育人风采,去激励更多教师像于老师那样以内心的深度觉醒和强烈的责任让教育真正充满力量。

  二、学于漪,构建展现**特色的共享平台

  我们集思广益,挖掘资源,突破传统,设计了五个与于老师有关的特色学习活动。通过构建这些富有特色的共享平台,学校的教师又积极地行动了起来,大家又一次走近了于老师,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于老师“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的风采。

  活动一,校名背后的故事。**与于老师有段缘。建校初期,于老师曾在百忙中抽空认真反复地练字为**题写了校名。讲述校名题写的故事,感受到的是一份光荣与力量。

  活动二,于漪展厅参观行。我们组织青年教师参观展厅,近距离全方位多角度感受于老师生命与使命同行的崇高境界。以照片、演讲等形式与大家共享观后感。

  活动三,学于漪诗歌创作。我们组织教师再次阅读于老师的自传式著作《岁月如歌》,做札记,写诗歌,配朗诵来汲取精神动力。

  活动四,网上专题论坛。我们组织观看于漪老师专题报告会,关注于老师的网站与博客,以网上论坛形式组织讨论并交流学习体会。

  活动五,给于老师写封信。我们组织青年教师就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写信请教于老师,表达青年教师心声。

  一位参观了展厅的青年教师坦言,与于老师的备课相比,她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潜心教学需要的是一份对教育的热爱与责任,她要像于老师那样在课堂上用生命歌唱。

  三、学于漪,打造与学校共成长的精神家园

  于老师坚守教书育人的精神家园的行动与学校多年来倡导的“爱心素养责任”这一师德建设的主题不谋而合。20xx年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开展了“学楷模于漪,与**共成长”系列活动。以先前五个于漪老师特色学习活动为切入点,策划了“我关爱,我成长”德育专场、“我反思,我成长”教学专场、“我研究,我成长”科研专场、“我奉献,我成长”二线人员专场以及“我感恩,我成长”青年教师专场等五场全校性展示活动。我们希望能在于老师的感召下,能进一步引领学校精神,凝聚学校人气,推动学校发展。

  专场以团队形式承办。每个团队有组长、主持、嘉宾、主讲、客串,共计12人。每个团队围绕各自关键词,汇报本组学于漪活动的感悟与收获,挖掘**人演绎这个关键词的感人事例,以演讲、访谈、朗诵、文艺表演、视频、演示文稿播放等形式呈现,在此基础上由嘉宾进行点评与深度解读。

  目前,已展示两个专场。把专场的特色与做法与大家分享。在“我关爱,我成长”德育专场中,我们以“关爱群体,塑造班风”、“关爱个体,共同成长”、“关爱学习、收获人生”、“关爱情感、注重心灵”来展现班主任对学生多角度的关爱。当毕业于二师的班主任朱晓凌老师动情地讲述废柴班孩子的故事时,不仅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让人分明地感受到她对教育的那份痴迷与执着是对于老师提出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一种理性追随。而合唱队孩子们以一曲优美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又引出了艺术辅导员王艳红老师用棒棒糖为孩子们鼓劲的小插曲,随后的演示文稿中以各具特色的点评展现了**园里一批关爱学生、辛勤育人的教师群像。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观摩者,我不止一次地被感动着,更被激励着。其实学校每一位教师日日的耕耘都是爱的劳作,爱在细微处,爱在情深处,我们要坚定地用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在“我感恩,我成长”青年教师专场中,我们以演讲“感谢名师”,用视频来“感念导师”,用自创的朗诵来“感恩父母”,用访谈来“感激学生”,不少青年教师表示,懂得感恩,能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添一道温馨的色彩。

  而在即将展示的几个专场中都有独特的亮点。例如“我奉献,我成长”专场中,主角是学校教总两处的二线人员,他们居然也深谙于老师关于“面团”的理论,准备以擂台赛的形式展示他们清点试卷、图书摆放、快速输入的绝活,用行动为一线教育教学提供最优质服务……“我反思,我成长”专场中,将用学生客串表演的形式真实再现课堂以引起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我研究,我成长”专场中,将以书香假期赠书仪式来引领教师在阅读中成长……

  我想,正如于老师所说:“教师的德性和智性是生命之魂”,我们希望以展示带行动,以行动促成长,努力去追求教育的精彩与幸福!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反思我们的思考与实践还较多地停留在以活动为载体的感性层面,如何在教育功利化倾向愈演愈烈时,内化成更自觉的行动,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还需我们不断努力与探索。于漪老师是我们共同的形象,共同的财富,共同的动力,**学校愿与在座的各位一起耕耘在杨浦教育的沃土上,一起肩负起杨浦教育


源自 表格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