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人会被裁掉,是因为当没有订单的时候,他们是完全的成本中心,而且数量众多,老板不会在没有订单没有生产的情况下,仍然养着工人等待开工。
事实上,裁员和战略有关,和职能无关。
裁员之后该这样做
企业裁员的原因,是因为对于未来的发展没有信心,其中既包括被裁掉的员工对于未来的业务发展无作用,也包括企业这部分业务的收缩。
以团购网站为例,2010年到2011年间,团购网站火爆,虽然业内公认团购网站都在烧钱,投入很多却不赚钱,但是各大团购网站仍然在大量招聘,因为团购网站对未来的预期很好,希望通过大量招聘扩大市场规模。
www.liushuye.com到2011年年底,团购网站开始裁员,因为仍然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他们不得不收缩成本,首先从那些不重要的、非核心的部分开始收缩,例如那些开拓的二、三线市场要放弃掉,相应的此部分员工也被放弃。
裁员代表着放弃这部分员工,而企业的业务没有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前,企业是不会裁员的。“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停止或者是减少招聘,优化内部员工,而不是直接地裁员。”戴科彬说道。事实上,遭遇裁员并不尴尬,也不需要增加你职业生涯的负担,是因为企业的战略、市场或者资金等问题把这个部门解散掉。
在戴科彬看来,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做得很久,业内的资历很不错,那么被裁掉后,找相同的职位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遭遇裁员后,在选择下一份工作的时候,你要先分析之前这家公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下一份工作不要选择和这份工作类似的,因为你肯定也不想再经历一次相同情况的裁员。
举例说明,一位朋友是做某产品模具的,但是后来因为环保等原因,这项模具逐渐在行业内取消掉,而在第一家公司被裁掉后,因为此人在行业内的口碑一直就很好,所以很快又找了另一份做同样内容的工作,那么很快就被第二次裁员。因为是夕阳产业,业内的企业陆续都在收缩这部分岗位。
当遭遇到夕阳产业因为收缩市场而被裁员的情况时,选择转行并不是糟糕的事情,除了纯粹的技术岗位之外,大多数岗位都是可以转行的。做技术岗位的在工作5年之后较难转行,但是同样,一般情况下,技术岗位也不太容易被裁掉,除非此项技术淘汰。
以目前大批裁员的团购网站为例,被裁掉之后,完全可以去其他的互联网企业,但是在寻找下一份工作的时候,要注意不再选择盈利模式不清晰、非常耗资金的互联网企业。
当那些知名外企的中高层遭遇裁员后,可以慎重选择去一些小型民营企业担任管理者。事实上,知名外企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以及组织流程,和一些小型民企有天壤之别。
“职位并不是简单的TITLE和薪水多少而已,其中包括了太多如考核评估、职权、汇报对象、公司组织流程等内容,决定你在这个职位上做得如何,多半是由这些原因决定的。”戴科彬说道。
对于外企高管遭遇裁员后的遣散费问题,戴科彬认为,除非你在入职的时候与企业之间有协议,否则一般都会根据劳动法进行补偿,不会有太大变动。事实上,当你遭遇裁员后,无论你选择创业、再就业还是充电学习,离开职场的时间最长不应超过1年,“离开职场半年之内是比较合适的时间。”
“无论企业再怎么收缩,你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你创造的价值企业又是能买账的,那么企业都会保留你,即便是所在部门撤掉,仍会将你调走。”戴科彬最后总结道。
李浩:裁员之外,盘活现有人才
“企业应对现有市场状况,有三种方式:其中最下策是单纯地裁员、减薪,中策是通过与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合作降低人力整体成本,上策则是降低人力整体成本与导入‘人才逐利’策略,盘活现有人力资源的同时,不忘引入高端人才。”易才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浩在采访伊始就这样告诉记者。
裁员潮中,当员工人人自危,通过各式充电、职业规划来降低在此次危机中的“损失”的时候,企业也不是毫无干系的。对企业来说,他们需要对此次遭遇裁员的员工负更大的责任,那么,是否有一些方式能让企业在裁员危机到来之前做好应对措施,在危机中,尽量减少裁员人数,或者说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调整优化人力结构,进而让失业人数减少呢?——毕竟,裁员的成本也很高!
对企业来说,当遭遇危机,不是只有裁员一条路。
从成本逐利到人才逐利
在目前的环境下,企业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应对困境,减少裁员,主要有两种解决方式,首先是求稳保守,控制成本。这个控制成本不是盲目地裁员降薪,而是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信息化建设、系统流程优化等一系列的创新管理举措来实现,控制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是关键。控制成本不是简单地减少人员配置那么简单。事实上,企业裁员更多的是整体环境和企业经营的原因。而人力资源环节起到的作用是尽可能地让“人尽其用”,通过合理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达到人才效率的最大化,避免冗员过多,从而减少裁员。
www.liushuye.com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企业经常遇到的:企业根据岗位需要,经常招聘,招聘了十个人后,最后可能有两名员工留下,其余的人到岗后时间很短就离开,离开的原因“招聘的时候看起来很合适,但是实际工作后不适合此岗位”等,这样导致企业“马不停蹄”地招聘以保证正常的人员使用,当市场经济不景气,这些为保证岗位而招聘的员工就成为冗员而裁掉。从企业的角度讲,用人成本高,从员工的角度讲,“被裁员”。
如果企业可以制订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从招聘、到人才使用、再到人才退出的整个过程中,提升效率,根据岗位匹配合适的员工,最大化降低人力成本。以团购网站为例,相当数量的团购网站全国市场布局,动辄千人的招聘计划,到企业发生裁员倒闭事件后,在劳动关系处理中,失业率提升之外企业也产生了极高的成本。
其次是企业要实现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的转变,企业要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在李浩看来,企业在压缩人力成本上花的工夫较多,他们在人员招聘上非常谨慎或者在削减现有人员。但事实上,可以通过内部人才调整来避免裁员,进而控制成本。如企业战略调整后削减整个项目部,那么此部门的人员尽可能人尽其用,挑选合适的人才调岗。
此外,企业在中高端人才上要加大招聘和培训力度。因为企业要走出困境,提升产能和效率,靠的是中高层优秀人才的智慧。往往在经济低迷期中高层人才的招聘相对容易,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人才储备。
保留核心战略部门,人力资源外包
彼得?德鲁克预测:“在10~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
在李浩看来,企业可以将最重要的资源用到战略定位、核心运营上,而类似于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外包出去。一方面企业招聘专门的员工来做人力资源,力量终究有限,而且会耗费部分精力,而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可以更专业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用人问题,而企业可以“轻公司化”,减少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
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可以更快速精准地解决企业用人问题。“如以中信银行的业务项目为例,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在银行业有丰富的数据库,根据企业需求,配置人才,而中信银行自己进行招聘,未必能找到这么多合适的人才。而且员工处于合适的岗位是避免裁员的有效方式。”李浩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