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效能跑哪去了

[类别:考核激励] [更新:05-02 11:30:13] [浏览:6863 次]

    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的最大区别,就是:工业企业是以“显性知识”为知识源泉,而知识企业是以“隐性知识”为知识源泉。

    有个美国学者曾经做过一个统计,“目前的组织管理中,我们只利用了组织中潜在知识的5-15%,而任何其他的资源——不论是土地、矿产、还是资本的利用率——均远远的超过了这个数字”。

    他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只有5-15%的知识被开发和利用?”,但在我个人看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定跟传统组织管理模式有关,这其中,最大的也是最有可能的罪魁祸首,恰恰是我们曾经推崇备至的组织目标管理,因为“目标管理”具有强烈的排斥性,而它所排斥的个人创造的随意性,恰恰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今天我们知道,人类的知识包括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所谓的“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等能够明确表达与交流的知识,而无法形成文字、缺乏程序、不可言传的知识则称为“隐性知识”。学者们普遍认为,组织中显性知识只占10%,另外90%是隐性知识,如果把知识比喻为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见部分为显性知识,而沉入海水中的部分为隐性知识。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那流失的95%—85%的知识资源,恰好是被组织管理者所忽略的“隐性知识”,反过来说,因为组织里大部分的“隐性知识”被忽略了,所以“只有5-15%的知识(显性知识)被开发和利用”。一般来说,工业企业中的所谓知识只限于技术发明,而技术发明则是最为典型的显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很难被描述、拷贝和传播,所以传统企业通常并不会把隐性知识看作是有价值的知识。

    ·为什么忽略“隐性知识”?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

    你1天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假如你每天只用2小时做了你该做的事情后就下班走了,那你呆不长了,包你天天被骂,并且冒着可能被开除的风险。如果你把同样的事情分成2天做,并且每天做16个小时,那恭喜你了,你很有可能有加班费和奖金,离升职也不远了。这是对于传统制造业“绩效考核”的绝妙讽刺。

    在绩效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隐性知识”被忽略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实,因为隐性知识不仅对绩效主义毫无贡献,相反的是,它恰好是妨碍标准化工作法的拦路虎。

    你想展示你的想象力吗?通常会被管理者贬低为不务实的“白日做梦”;你想发挥你非凡的直觉吗?你很可能被管理者斥责为“不着边际”的胡说八道;你想在日常的计划之外“灵机一动”的突发其想吗?你很有可能被管理者当成是计划的破坏者,而想象力、直觉、甚至灵机一动的突发其想,恰恰是隐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绩效主义”是二十世纪德鲁克发明的一个词,他的本意是要为企业组织获得更高的效率而指出的一条正确道路,但是,他却忽视了一个致命的负面作用,那就是:绩效主义在大幅度提高组织效率的同时,也压制和限制了个人的创造力的发挥。

    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就曾经说过,“如果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描述就不能衡量”,而隐性知识恰恰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的。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业时代其实是一个技术时代。

    工业企业时代的所谓“创新”,主要是特指科学技术的发明,而“技术发明”则是典型的显性知识,它代表着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理性态度等等,它不仅要求技术分明者必须专心、专注、心无旁骛,而且要求发明者必须以组织目标为中心来开发或发明,所以工业时代的技术发明者,其实是“专业主义”的代名词。

    相反的是,代表着“隐性知识”显著特征的一些东西,譬如:想象力、经验、智慧、直觉、甚至是灵机一动的突发其想等等,不仅不会被当作是创造力的源泉,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隐性知识所具有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随意的联想或想象等等,背离了严谨严肃的科学精神,严重妨碍了技术分明者的专心和专注,所以它恰恰是技术发明者的大敌。

1 2 3 下一页


《效能跑哪去了》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