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向曾国藩学习如何打造企业智力资源库

[类别:人才战略] [更新:05-02 11:27:07] [浏览:6149 次]

    对于现代的企业而言,如何根据具体的岗位配备适用的人才是选用人才、激发人才潜能创造业绩的前提,因此就要破除对文凭、资历、职称等的迷信,走出唯文凭论、资历论的选聘误区,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身才能。因此,对于岗位是否适用是考察、选用一个人才的前提而不是别的!

    曾国藩说:“求人才至难,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这是曾氏广揽人才的第三个原则,即:锲而不舍的求才精神。重视人才、寻求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要切实的去做,发现人才,就千方百计的揽为己用。曾国藩在得知彭玉麟的才能之后,力邀彭玉麟出山相助,但几次都被彭玉麟拒绝,于是曾国藩效仿刘备三顾茅庐,在其苦劝之下,终于打动了彭玉麟。

www.liushuye.com

    ※慎用

    曾国藩说:“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毫无着力之处”又说:“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如何对广而收之的人才做到慎用呢?曾氏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为此,他提出了慎用的第一个原则:要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用之前必须做到“知人”,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可见,曾国藩对用人之慎是何等重视,用现在的话就是要考察选用者的职业规划、专业能力、作品案例、职业道德等,而慎用的目的是杜绝用错人、让真正的人才得到重用,发挥才能,可以说慎用正是为了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关于如何考察、知人,也就是观人之法是什么呢?曾国藩说:“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如今流传甚广、让人津津乐道的曾氏《冰鉴》就是一部如何识人的专业论著,其中所讲到的一些识人、辨人方法还能为我们所借鉴,曾氏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七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既融合了前人的经验,再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将其一生在识人方面的技巧浓缩在这一识人的专著之中,可以说这是曾氏成功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考察人的方法比之如今所谓面试走过场的形式要科学、理性得多;世人常谓曾氏是“冷眼看英雄”,说的就是曾氏在识人方面精绝、独到、出人意料的识人的眼光,比如起用刘铭传就很好的说明了曾氏这一本领,李鸿章曾带三人去拜见曾国藩,请他给他们分派职务。不巧曾国藩散步未归,李鸿章就让三人在厅外等候,自己去到里面。不久曾国藩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挡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李鸿章很惊奇,问是如何看出来的。曾国藩笑道:刚才散步回来,走过他们身边时看见,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的人;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将才。

曾国藩所说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猛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因此,掌握考察人才的方法、技巧,做到知人对于如何使用其人,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曾氏所言的慎用的第二个原则。

    对人才的考察就是为了更好的重用,尽可能的减少关键岗位的人才流失,而且要做到哪怕是家族成员也必须严格考察方可录用,这就是曾氏所言:“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轻疏人之本。”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是曾氏慎用的第三个原则。可以说,现在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仅凭老板个人喜好的选人即是用人大忌,而且把持企业各个关键岗位的人正是通过老板裙带关系而起,这更是曾氏慎用所一再告诫的,曾国藩的亲外甥江庆才,来安庆谋差事,此人没有读过什么书,来了后,学习也不上进,且天资也差。有一次家人在一起吃饭,曾国藩亲眼看见他把碗里的谷,粒粒挑出来,丢到脚下,心里很不舒服。因他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总是去掉谷壳,把里的米嚼碎咽下,从未连米扔掉过。从这几方面使曾国藩深感江庆才不堪造就,尽管曾国藩舅舅(江庆才的父亲)生前有恩于他,但他还是打发江庆才回老家种田去了。因为曾氏知道,将一个没有才干、仅仅依靠自己的裙带关系的人加以使用这会严重影响到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智囊团,就会给其他人一种认为自己是任人唯亲的错觉,这样将极大的挫伤真正有才能的人积极性,也不利于更好的网罗人才,曾氏说:“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得其余。”也就是说人才团队的建设要注意人才之间的互相吸引,这样才能在人才团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才的人只会和有才的人共事。关于这一点,曾氏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好马劣马不能同槽喂食,否则好马也会变劣马。我的两江总督府是一个人才府,如果平庸之才也进了人才府,那么真正的人才就会因此而寒心走人。即曾氏所言:倘有阘葺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www.liushuye.com

    现代人力资源无论是理论阐述和制度建设上都讲究对人才的综合考评,通过笔试、面试、职业背景调查、试用期、岗位考评等等和曾氏慎用原则可说是不谋而合,不但要求职业规划、专业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更加注重操守,也就是职业道德的修养。

    前段时间被传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国美黄光裕与陈晓的关于控制权之争,抛去其他的因素不讲,但就在用人这一点来说,之所以出现黄、陈之争,与用人不慎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情黄的人也大多持此观点。

    而现在某些企业在关键岗位频繁的人员流动、企业老板动辄就说被职业经理人忽悠了其实都是因为没有做到慎用,特别是在家族企业中仅凭老板好恶而轻率用人又不断炒人的事情层出不穷,这些都与慎用原则相悖,是企业发展、用人之道的大忌。

    可见,慎用人才事关事业成功之要害,不可不慎。

    ※勤教

    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成为庞大的待业大军,其中不乏天资超卓者,加之既有的从业人员,可说国内是人才充盈,但很多企业仍然感到世无人才、无人可用,何也?与企业好高骛远、无科学的人力资源建设有着莫大的关系,对此,曾国藩指出:“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进,才亦渐充。”在这里曾氏说了两个意思,其一、寻求人才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眼光过高,不能责全求备,否则就不可能发现真正的人才,其二,人才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天才,人才要靠在实践中去培养和磨砺,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培训、学习才能培养合适的人才。而企业领导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教育机制则是关键所在,而且要切实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人可用的状况?即曾氏所言:“若在上者不自咎其才德之不足以移人,而徒致慨上智之不可得,是犹执策而叹无马,岂真无马哉!”

    与曾氏所言的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人才需要培养磨砺相比,如今的很多企业是非常热衷“挖”现成的人才的,省时省力省钱是不必说,但是否合适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因而,导致人员流动频繁、始终无法建立自己的企业核心人才资源库。

    曾国藩对此就有着非凡的战略眼光,为此,曾氏勤教的第一个原则即是:作为领导者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且必须建立科学的培养的机制,在这方面,曾国藩更是是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其幕僚门生无不对此深为感佩,李鸿章在曾氏门下“三进三出”,但曾国藩爱惜其才,始终予以悉心栽培,终于使李鸿章在晚清政坛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这是曾国藩培养人才的一个成功的案例,李鸿章也深感曾氏对己的知遇栽培之恩: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向曾国藩学习如何打造企业智力资源库》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