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品牌竞争:向刘皇叔学习!

[类别:品牌管理] [更新:05-02 11:16:03] [浏览:6755 次]

    2005年,蒙牛的销售收入为108.25亿元,轻松占据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冠军宝座。

    蒙牛的“刘皇叔”终于“称帝”了,称帝后的蒙牛在没有“尾灯”的高速公路上独自行驶,却又在2008年驶进了“三聚氰胺”的深渊泥潭。

    而刚刚从“领导者”变成“跟随者”的伊利,此刻却在谋划着一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大戏。接替郑俊怀执掌伊利大权不到3个月的潘刚,迅速地把伊利带出了MBO阴影。并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以中国乳品业“责任论”倡导者的身份高调出手,为伊利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弯道超车曲线。

    世事难料。三十年才河东,三十年又河西。听起来有些宿命,但是谁又能否认隐藏在蒙牛、伊利两大品牌“轮流坐庄”背后的竞争规律呢?

www.liushuye.com

    三、中国炒货行业中的“刘皇叔”

    一枚小小的瓜子,可以在中国创造出500亿元的年产值。一个被“磕”出来的巨大市场,一个被“磕”出来的商业蓝海,至今仍然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在迅速地增长。这是中国市场的神奇,也造就了中国品牌的传奇。在这个“磕”出来的行业里,谁是“领导者”?谁又是“刘皇叔”?

    “傻子瓜子”和年广久的名气,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曾经被邓公多次提及,更是因为“傻子瓜子”和年广久开创并带动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炒货业。如果追溯中国炒货产业化的源头,不可能不提及年广久以及他所创办的“傻子瓜子”。“傻子瓜子”曾经是这个行业中唯我独尊的领导者!

    从台湾来到大陆创业的林垦,利用10年的时间把一枚瓜子的年销售额做到了10个亿,在全国的6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公司。“正林瓜子”还投入了数亿元打造出一条从农场种植到终端销售的产业链、从单一品种发展到数十个产品系列和种类的复合品牌,如此规模和如此成就也让“正林瓜子”一度成为炒货业中的领导者。

    然而,沧海桑田,成王败寇。在今天的炒货市场和瓜子行业中,“傻子”和“正林”都不得不把曾经属于自已的“领导者”宝座让给“洽洽”。作为行业后来者的“洽洽瓜子”,循着“前辈”们刚刚熄灭的“尾灯”,成功地演译了一场后来居上的大戏。

    两个领导者品牌失败的经验,造就了一个新品牌的成功。原先生产饮料的合肥正泰公司,为了平抑秋冬季节的设备闲置,2001年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炒货。“傻子瓜子”的成功让正泰的陈先宝跃跃欲试,但“傻子”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很难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恰在此时,远在兰州的正林引进了台湾设备,开启了大陆炒货工业化的先河。“洽洽”集两家之长,变“炒”为煮,解决了葵花子的工业化生产技术问题,环保的纸质包装解决了长途运输和不易储存的难题,同时加入文化卡片的营销策略。。。。。“洽洽”一举成名,10多亿元的年销售业绩,也成为了这个行业新的销售标杆,炒货行业里新的领导者诞生了。

    从来就不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从来也不存在没有竞争的市场。就在“洽洽”把主要精力和资源转投到炒货市场,并准备深耕细作的时候,炒货行业中无数个“刘皇叔”也开始了志在千里的“桃园结义”。他们一边把自已装扮成甘做“老二”的刘皇叔,紧紧跟随在“曹阿瞒”的身后充当顾客选择的“替补者”,一边却虎视眈眈、一刻不停地攻城略地。

    “真心”是“洽洽”最成功的跟随者,也是最有可能超越“洽洽”的未来领导者。

    当“洽洽”改“炒”为“煮”之后,“真心”立刻表明“不上火”的替代性暗示;

    当“洽洽”提出“快乐的味道”后,“真心”也提出了“爱在身边”的品牌诉求;

    当“洽洽”把主要的市场客户锁定在“大客户、大城市”后,“真心”立即把他们的主战场瞄向了二、三线城市和传统的渠道批发商;

    当“洽洽”降价销售抢占京城时,“真心”推出买一送一的“赠送”小礼包;

    当“洽洽”在包装袋里放进“文化卡”时,“真心”却放进了“刮奖卡”和100%中奖率的“开箱有礼”;

    当“洽洽”出现品质问题后,“真心”立即请出唐国强为产品代言,并用“好吃的,吃好的”广告宣传向消费者传递“真心”的好品质诉求…….

    死编烂打也许不是“真心”最好的策略,但却是跟随者最有效的生存法则。

    一谓模仿也许不是“真心”最好的经营策略,但却是跟随者最低成本的运营方式。

    东吴的张昭总结刘皇叔是“屡战屡败”,诸葛亮却总结出刘皇叔的“屡败屡战”。刘皇叔成功的基础正在于此,只要“刘皇叔”不死,一切就有可能。

    “真心”一直在跟随,“真心”一直在等待。他跟随行业的领导者,学习“洽洽”的策略,寻找“洽洽”的空档;他在等待领导者出现失误,等待“洽洽”犯错,他也在等待自已的战略转机。

www.liushuye.com

    四、国外更多“刘皇叔”

    国外品牌也有“刘皇叔”。

    1886年问世的可口可乐,以“神秘配方”和独特的口感而一举成名。12年后,另一家同在美国的公司也推出了一种口味与可口可乐极其相近饮品—百事口乐。最让可口可乐不能接受的肯怕不是百事对可口产品的模仿,而是百事也把自已的产品命名为“可乐”!

    世界上本来没有“可乐”,喝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可乐”。

    “可乐”本是美国一个叫彭伯的药剂师发明的一种混合饮品,它最初名字叫“可卡可拉”,可口可乐公司在购买了彭伯的专利后才把它改名为“可乐”的。

作为开行业先河的可口可乐公司意气风发,独占了全美的碳酸饮料市场,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思维定势:一提到碳酸饮料就会想到可乐,一提到可乐就会想起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凭借他们臆想出来的“可乐”概念,成为全美碳酸饮料界绝对的领导者。

    1898年,百事公司借势推出了百事“可乐”,可惜的是那时候的百事可乐如同当年的“刘皇叔”一样,除了拥有“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之外一无所有。在可口可乐一统江湖的美国饮料市场,百事可乐无力对抗,即使百事公司把自已的售价降到可口可乐的一半,也没能扭转行走在破产边缘的窘境。

    苦苦支撑的“洋皇叔”只能在可口可乐身后,亦步亦趋紧紧跟随。当顾客走进便利店购买可口可乐,而该店的可口刚好缺货时,百事可乐才有可能被顾客作为“替补”而选中。百事可乐以“替补者”身份在可口可乐巨大的阴影下委曲求全地生活了整整60多年才盼来了转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