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态势决定策略:企业如何应对价格战

[类别:战略决策] [更新:05-02 11:25:02] [浏览:6841 次]

  双方正打得如火如荼之际,2007年8月,宝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适时采取了产品的差异化策略,用全新包装的海飞丝产品(系列套盒包装,内含400ml洗发水+200ml护发素),海飞丝的月牙弯刀新套盒装一经面市,市场好评如潮。面对对手的突然变阵,此时的清扬显然有些不适应了。

  2007年9月,海飞丝与清扬的对决最终以前者胜出落下帷幕。而纵观整个过程,宝洁成功的定价策略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结起来:1.宝洁通过渗透定价策略成功地阻击了清扬的撇脂定价策略,大量的促销、变相的降价策略让清扬无法在短期取得很好的利润;2.通过变相的折扣定价策略,让顾客更多地购买宝洁的全系列产品,而有效地阻击了清扬对市场的占领;3.当对手无暇顾及的时候,自己则根据撇脂定价策略推出新的升级产品,从而有效地又保证了企业应该获得的利润。

  宝洁PK纳爱斯:低价狙击高端

  宝洁与纳爱斯的另一场名为“射雕”的战争,更是验证了这个老牌企业运用价格策略的老道手法。

  1999年,纳爱斯的庄启传引进了全世界第四台全自动喷粉设备,雕牌洗衣粉价格因此一举降至29元/箱,突破了30元的心理防线。与价格相对应,雕牌的亲情广告在1.5亿元广告费的支撑下开始狂轰乱炸。2001年以后,高举低价策略的雕牌,已直接威胁到了行业老大宝洁的江湖地位。

  随后,宝洁打了一场漂亮的“市场保卫战”,目标直指最大的出头鸟——“雕牌”。

  2003年底,一向在央视出手“拮据”的宝洁以1.7亿元的广告额成为了当年的标王,一个家喻户晓的光头明星郭冬临在电视上拿着汰渍洗衣粉走家串户,诉求点是:价格便宜。与之相配合,宝洁宣布旗下汰渍、碧浪洗衣粉全线降价!原来每袋3元多的洗衣粉,一步到位降到1元多,比以低价出名的雕牌还要便宜。

  宝洁洗衣粉全线降价,无疑对雕牌构成了严重的冲击。此时,雕牌的低价已到谷底,不可能再针锋相对地大打价格战,原先在洗衣粉上的强劲攻势,因此受阻。

  但宝洁并未罢手,其后又祭出一招:将自己的强势品类洗发水也跟着降价,一款在市场上热销的200ml飘柔洗发水,更是跌到了9.9元的超低价。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很多专家看来,飘柔的降价意味深长!其意图是用一个超低价位的产品(如9.9元的飘柔),通过快而大的走量,来支撑小区域内经销商的现金需求,为其输血,目的是建设一个足以抗衡纳爱斯的三四级(县乡)农村市场渠道,将自己的产品渗透到农村市场。从表面上看,是在对消费者发力,实质上,是对县乡渠道发力,直接砍断一向在三四级渠道很强势的纳爱斯的渠道网络。同样,超低价格的飘柔也打击了其他以低价著称的国产洗发水品牌。

  宝洁成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用低端产品价格拖住雕牌的后腿,保障了高端产品的持续盈利,这无疑是一记围魏救赵的妙招。在宝洁的大规模打击下,尚不知水深水浅的纳爱斯选择了主动出击,推出了雕牌洗衣粉的换代产品——天然皂粉,试图转身奔袭宝洁的中高端市场。不过做高端绝非雕牌长项,加上皂粉在产品诉求上与洗衣粉未做明显的区分,结果雕牌的天然皂粉最终溃败。

  宝洁PK市场:涨价操控

  2008年7月,基于原材料——吸水木材和纸浆价格在过去一年内暴涨超过50%,宝洁将其麾下护舒宝和帮宝适两大品牌产品提价,涨幅达到10%~15%。

  虽然旁人都认为宝洁是因为成本压力所致,但明眼人却指出,宝洁的适时涨价是因为对手都已经被打压下去了,短期内对宝洁不再构成威胁才导致了宝洁涨价。同样涨价的,还有宝洁汰渍洗衣粉等系列产品。

  实际上,宝洁变相涨价早就悄悄进行。在2007年,宝洁就将洗衣粉规格进行了调整,实行“减量不加价”的方式,比如520g的包装改成了508g等。而这种试探性的涨价方式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过多注意,因此宝洁而后才敢大胆地宣布提价。

www.liushuye.com

  在洗衣粉直接提价的同时,潘婷也进入了提价行列,这是宝洁公司在全球市场销售量最大的品牌,也是宝洁旗下定位在高端的洗发水品牌,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而销量却比较刚性。这一次,宝洁将潘婷洗发水直接提价5%,护发素提价25%。

  与潘婷同时涨价的,还有玉兰油系列。

  而对于宝洁旗下的另外两大品牌飘柔和海飞丝,价格却丝毫没动。飘柔家庭护理400ml装,依然还保持着当年震撼的9.9元。之所以不提价,就在于海飞丝货架旁,总是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新产品——清扬。海飞丝不提价,清扬也不敢轻举妄动,联合利华主推的这一新品牌就被牢牢地拖住。

  从宝洁涨价后的市场反应来看,并没有任何一个本土品牌,抓住这个机会进行任何促销来挤占市场——他们更多的还是在为自己的生存担忧。反过来,宝洁早已超越了先前的低价策略,并继续保持着自己良好的利润率。一起一落之间,宝洁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通过宝洁的案例,可见灵活地定价、系统地运筹,不仅仅关乎一个产品的好卖与否,而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

  价格战的彼岸:格兰仕的价值回归

  摧毁行业投资价值

  1992年,格兰仕初闯微波炉江湖。当年,国内大型家电企业的广告投入动辄上亿元,格兰仕每年的广告费用仅1000多万元。怎么办?格兰仕的杀手锏是以“价格战”名义,发动一波接一波的事件营销。

  格兰仕的“价格战”有两大特点:一是降价频率高,1996~2003年7年时间,格兰仕共导演了9次大规模降价;二是降价幅度大,每次最低降幅为25%。从格兰仕进入行业至今,微波炉的市场售价已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了每台300元左右。

  按照董事长梁庆德的思路,格兰仕要做到微波炉产品的全球垄断,铆足力气一个拳头打人。“做绝、做穿、做烂市场,在单一产品上形成不可超越的绝对优势。”而格兰仕副总裁俞尧昌则这样评说价格战:“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就是要使这个产业没有投资价值。”

  格兰仕的数次大规模降价,的确促使微波炉的利润迅速下降,规模较小的企业根本无法抵挡这种近乎疯狂的价格轰炸。而格兰仕在生产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又把出厂价下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1997、1998年,格兰仕微波炉的利润率分别为11%、9%,1999年,格兰仕主动将利润率调低到6%。至此,中国市场的微波炉企业从100家减少到不足30家,格兰仕的市场份额一举突破70%。

  事实上,“价格战”的确是格兰仕早期的唯一选择。相比微波炉产业的先行者,格兰仕既无法定位高端,又没有进入海外市场的渠道,并且核心部件磁控管和变压器还得依赖进口。

  ——如此状况,不依赖价格战,格兰仕如何破茧化蝶?

  “七伤拳”的悲壮

  然而,价格战毕竟是一种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七伤拳”。使用到极致的结果往往是:有垄断之名,却无垄断之利。

  格兰仕在摧毁别人的投资价值的时候,也把自己逼到了墙角。自1998年起,格兰仕的市场占有率上去了,利润却一个劲地下滑。到2000年6月,梁庆德的儿子梁昭贤接班之时,格兰仕终于被同城对手美的撕开了死守多年的“防线”。

  2001年,格兰仕启动“清理门户”的降价策略,市场上出现史无前例的299元标价牌,其矛头直指美的。美的则亮剑“破格(格兰仕)行动”,你推“黑金刚”系列,我推“黑金星”系列,你设计“一键通”产品,我创出“一键神通”产品,贴身肉搏由此开局。

  格兰仕号称“合10个亿资源再开杀戒”,大肆掀起“六月风暴”:买500多元的微波炉送400元左右的赠品;第二天,美的宣布“300万台订单敲开海外市场”,重拳发起“震雷行动”:买600多元的微波炉送价值600多元的赠品……

www.liushuye.com

  也许,格兰仕无意间扮演了一个“坏孩子”的角色,它首打低价牌,牵引着美的这位后辈,将中国微波炉行业引上了一条自戕的道路:2001年,“买500送500”;2002年,“买微波炉送千元钻表”;2003年,“光波炉大降价,千元直降至60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态势决定策略:企业如何应对价格战》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