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轻模式:后危机时代突围

[类别:战略决策] [更新:05-03 22:20:02] [浏览:6817 次]

www.liushuye.com

  美国最大的问题,它是在透支未来,对未来的消费,中国最大的问题是透支了资源,挖出了太多,以至于让我们的环境负担不了,所以我的意思是说,面对这种轻模式的发展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我们应该是面向未来,但是不能透支未来,从比较谨慎和一步步走的方式去思考,我觉得可能会比较好一些。

  主持人:刚才杨教授提到了“中国制造”,此前商务部联合六商会在美国电视台投放了中国制造的广告,我们也注意到在最近热映的电影《2012》中,中国的制造能力被应用到了电影中。中国制造业是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当下我们怎么去发展现有的这些优势产业?可能存在何种风险?

  杨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来讲,是一个轮回。在过去的3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中国也好,世界也好,都是在拼命往前跑,拼命在增长,我们这儿拼命生产产品,中国制造,美国那边拼命在金融创新,弄出一堆的东西来。

  但是一定阶段之后,趋势是往简在走,简练的经营,刚才讲轻模式,把它变轻,包括要减碳经济,低碳经济,我觉得好象有这么一个趋势,它是一个调节奏的过程。

  大家经常讲,中国制造往中国创造,中国创新等等去走,也包含了其中这种意思,过去讲发展是硬道理,现在讲科学发展观好象也是这么一个意思在里面。我觉得这是一种大趋势在里边放着。

  现在应该说世界上要讲危机不仅讲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应该说美国是最主要的,美欧日的问题,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个是能源的危机,能源安全问题等等,这是一个大问题,还有一个是属于粮食危机,吃不上饭的人和国家依然很多,贫穷人口。

  第四个就是我们现在最时髦说的,气候危机。正在哥本哈根开会,领导、巨头们都在那儿开会呢,了解的是对人类来讲最大的一个全人类的一个气候危机。

  如果这么下去肯定是穷途末路,不应该这么走,应该转变。这里边提到四大经济,一个是成长经济,还要发展,你不发展肯定不行,科学发展也要发展,第二是绿色经济。再一个是循环经济,减少甚至是零垃圾的这种方式。最后一个是低碳经济,尽量少去动地球上固体的碳,别都放到大气里边,这样大家都麻烦了,地球暖化。

  从这个角度,好像方向都在往这方面转,中国未来的路,我觉得顺应这个,这个东西是客观的,顺应这个我觉得是适当的保持增长,就是成长经济你还得有,要不然你的发展后面的事情都很难说。

  第二个是要“减圾”,尽量循环利用,零排放,类似这样的东西。还有要增加氧气,植树环保,还有一个是减C,就是减碳。我觉得这个不仅是压力,还有很多机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里边有太多的商机,这样符合我们轻模式的方式来运作,我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我们聪明,转向这个应该是未来很宽的一条路。

  主持人:刚才杨教授聊的是宏观层面的,请周主编从微观层面,从我们企业的角度去聊一聊。

  周建华:实际上你提的问题非常好,刚才杨教授也讲了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太大,美国是虚拟的,要找一个平衡,我们通过金融危机,我们也发现很多华南的制造型的企业,它通过轻的商业模式很快的走出了困难,比如说有一个企业,它以前是做外贸的,一下子外贸产品都出不去了,国内的内销的品牌一时间做不起来,很恰巧,在金融危机之中就有很多的消费者特别需要便宜的产品,便宜,那就电子商务上网买,折扣多,渠道扁平化之后。这个企业它就通过它的打造网络品牌,它原来已经有产品了,它们叫工厂直接进客户,通过网络的渠道,很短的时间内它就是通过这种轻型的商业模式把原来的优势出口出不去的这些很优质的产品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渠道能够把产品的品牌迅速的做起来,渠道也是跟原有的那些传统的巨头形成了差异化。

  实际上刚才杨教授也讲得特别好,中国宏观的层面那就是中国的经济实际上现在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在全球发展几个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我们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国是率先微型反转,这确实是一个好事,但是它背的包袱,第一个是信贷,第二个是依靠的是房地产和汽车这两大行业来拉动,房地产占有了土地资源,汽车占有的是道路,我们知道北京很多城市停车都停到大马路上,汽车的废气损害大气,这两个将来还是面临一个问题.

www.liushuye.com

  中国经济的发展怎么样能够在全球有真正核心优势的,有科技含量的产业,而不是仅仅靠这种资源或者是环境破坏型的,这就刚才杨教授讲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实际上像我们这样的杂志也是有这样的使命,就是长期的去关注中国代表未来趋势的这种产业的发展,我们不要在2010年第一期杂志我们也会探讨低碳经济到底怎么走,目前有什么问题。它发展的模式是什么,未来我们中国的机会是什么,中国发展产业我们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要学习日本,聚焦在少数几个我们有机会的产业,能够全球建立优势的产业,然后做大,做强,日本做电子、汽车和光学,这三个产业,70年代,它也是改变了垃圾产品的形象,现在成功的在全球建立了有一些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中国我们目前这方面,当然我们也出台了很多产业振兴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里边一定要识别哪几个产业,比如说电动汽车还是低碳经济,有几个核心优势我们要倾全力去打造。

  主持人:杨教授在日本学习过,谈谈您的体会,您觉得我们可以借鉴的日本经验和教训是怎样的?

  杨杜:在日本确实呆了不少年,但是一晃回来也15、6年了,“海归”还是“土鳖”都说不清楚的一个人了(笑)。确实我们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肯定是往全球化在走,各国,尤其是在前面比较发达的国家走过来的路成为非常非常重要的借鉴的东西。这个借鉴来讲,我觉得日本的这条路还是非常有意思,它是跟在美国后面学过来的,所以如何学习,如何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来规划自己的发展的战略,日本有些企业做的经验还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简单来讲,这里边和一个国家的基本文化和发展模式是有关系的,我觉得这一点去了解可以。

  我觉得日本人和德国人有点像,我觉得它是一种匠人文化,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把一个事情,把一个产品做精细,做好,这一点上,好像非常享受。所以它在搞这种精细的东西,包括光学也好,还是德国人搞那个测试仪器,这个东西它是很厉害的。

  我们好像觉得做做做就累了,没有什么价值,美国人是干嘛呢?美国人是积聚了世界上应该可以说是最高精尖的全世界的人才,在那儿干嘛?创新,不断的创新,包括规则上,包括技术上的,包括观念上的东西,然后拿那个东西往世界上来普及。我觉得创新文化是它最要紧的一点。

  中国人的东西在哪儿呢?你向人家学,你学别人,邯郸学步学回来自己的路都不会走了,这个肯定有问题。中国最擅长的东西可以看这30年代的发展,我认为不是匠人文化,是商人文化。中国理解客户,理解市场,理解这个变化是非常敏感,能够迅速去了解客户需求,适应客户需求,再加上你非常勤奋、努力。所以中国经济发展,我觉得这一点上应该说是超越他们,这是我们的优势。

  所以我觉得,举一个例子来讲,向日本来学习,学什么东西?学他们的规范、认真、流程、精细。但是大多数中国人你做不到,这就是一个麻烦的事情,所以我想自己擅长的是什么?还要找准,然后再去借鉴或者是了解别人,这两个优势去来配合,我觉得比较合适。

  如果举一个例子来讲,中国的文化我觉得是自行车文化,不过现在汽车多了一点,还是自行车文化,看到警察,看到路,看到你的汽车,灵活的我转过去达到目标,好了。

  美国是什么文化?是汽车文化,开着汽车,只要有这么一个公路,自由、速度、节奏他都能去控制。

  而日本人是什么呢?是电车文化,一定在一个轨道上,非常严谨的做这个,他一出轨就完蛋了。

  汽车、电车和自行车,你去看整个**结构,因为大家在这个模式里生活,自然你的生活方式都往那儿跑,从这个角度来讲,你理解他这样的东西是配合他,比方说让日本人去做质量管理,搞精细化的东西,你让他去给你做非常好,这方面我们跟他竞争肯定很难,我们了解市场运作,我了解客户需求,了解产品的变化趋势我们是很厉害的,这一点,我在经营、营销、销售我们是很可以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轻模式:后危机时代突围》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