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抱一守中 归真返朴──企业家的道德修养与运用

[类别:企业文化] [更新:05-02 11:12:36] [浏览:6558 次]

所以,企业家的道德修养问题,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两个问题构成的是同一个课题。希望对此有所认识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把这当作日常必修课来做。因为“悟道”的利益,还不只是在乎企业的运行,这里面同时有个“人生的运行”问题。人生受益,也是这里所讲的“道德修养”中包含的更大利益。
但是,我们也讲到了,这里谈到的还只是运用的第一步,这一步所依据的只是道家思想中的“初级真理”。这一步与道德修养的对应关系,还只是对应了修“太极观”的第一、二层,“太极观”的三、四、五、六几个层次还没有与之对应地运用,这便是我们下面要继续深入探讨的东西了。
在修“太极观”的第三和第四个层次上,我们看到了“阴鱼”、“阳鱼”合抱为圆满、完整、不多不少的“一”。一般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道家思想中辩证法之所在,认为它讲的是事物的“一分为二”和矛盾对立运动、对立面“相反相成”等等。
我理解上述解释是不太符合道家精神的。学者们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偏差出在与道家思想的方向刚好弄反了。学者们的理解是从“一”开始的,“二”(即阴和阳)的得来,是由“一分为二”得来的;就是在这点上,其方向与道家的“求索”是相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道家的宗旨在于从纷繁的现象走向最唯一的根本“道”。目的是探求支配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其探求的方向,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是从“多”走向“少”;再从“少”走向“一”;最后是由“一”走向了“无”。从“多”到“无”,这完全是具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的。学者们在解读道家思想时,却把方向搞颠倒了,他们从“一”到“二”,再到“多”。
这种方向的不同,使角度完全相异;在这样不同的角度上来看同一幅“太极图”,其理解和结论当然大不一样,与道之间形成的关系也当然迥异,一种是背道,一种是近道。
按我的理解,道家思想的精妙之处在于:
第一步,用一分为二,去辨别万事万物,也就是说,世间事物无论怎样丰富多采、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用一分为二来辨证,找到问题实质,方能产生出二,以此类推,统统概括。
顺便说一句,现在连外国人也理解了这一点,他们也顺着道家思想的方向走,受道家思想的指引,搞出了“二进制”逻辑和“二进制数学”,专门供给电脑使用,并且是电脑所以能够成为电“脑”的最基本、最本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这进一步证明了“二”能够概括和处置世间所有事物,同时也证明了道家思想的方向是从“多”到“二”,然后,从“二”之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家追求。
因此,我认为,按照道家思想的方向特征来解读“太极图”的话,其理解应当是这样的:
太极图一分为二,是阴、阳的对立,也是辩证法。但道更追求的是合二为一,就是人怎样与大自然社会结合,而不是与大自然格格不入,所以一分为二的辩证,弄清每一事物的真实道理,然后将自己结合进去,求得一个统一的一。邪恶也有胜,就是正义的措施不当,会招致邪恶的胜。只是你怎样去辨别真善、真恶,针对实质找到致胜的办法。所以邪是不胜正的。胜和败,要分清是善的胜,或是恶的败;要弄清此问题必须一分为二的辩证,他是善或正义的,采用的方式又合符规律的,那他必定能胜;如他是正义的,但采用的方式不合规律,他也会遭到失败。但应坚信一点,只要是正义的,虽一时不慎遭至失败,在认识到失败的原因后,他最终会胜,即是败中有胜,胜中有败,看你的认识与辨别如何。
一分为二,三生万物,找准位置将自身合进去,就是合二为一,佛道均讲一个真心、真如心。我们看到,前边也谈到,在这一层次上,“道”、“佛”两家是相交的。相交在什么地方?相交在佛学也主张断除“二元对立”,道家也主张抛弃“二元对立”,这是一个相同点;第二个相同点是:佛学和道家在指导人们断除“二边之见”的同时,都不是直端端去生硬的否定“二元”,而是把人引导到“二元”之外的第三立场;佛道之间略显差别的地方在于:佛学指导人们断除“二边之见”后,立即要人直视本心,要人觉悟本心中佛的“无二”本性,就是一个真如心;而道家在指导人们断除“二边之见”后,偏重于要人们直视万事万物的本质,要人们觉悟世间一切本自圆融如一,并无对立的事物本性。这段舆论修心,细致体味,其实佛道是没有差别的,至少在这一层面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虽然各自的提法、说法采用了一些不同的语汇。
那么,在这个第三、第四层次上,产生的运用课题是什么呢?它就是“抱一”、“守
中”。
这里“抱一”和“守中”,都是基于对“二”的抹煞与抛弃之后,于第三立场上对事物的本质──混沌的“一”──进行体悟和领受的一种道德修养状态和过程。这个过程和状态,就是指人的心智活动和生命的能动因素,全都集中在对事物的“无二”本质的直接体会与认识上(所以称之为“抱一”)。这是对万事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中的任何一件事物的“无矛盾性”、“不可分性”和“混然于一性”进行能动的觉悟和深入。这是真一的道理。
而“守中”,则是从一旁来说的,说的是你“抱一”的话,从旁观角度看,就像执守在“二元”的中间一样,故称为“守中”,这是一种理解;另一种更好一点的理解是:所谓“中”已不是夹在“二元”之间的“中”,而是超越其外、超越其上的“中”;这个意义上理解的话,“中”也是第三立场,“中”也是“一”,是“一”与“二”对照、参照时使用的称谓;其本质是“一”,称谓是“中”。
那么,“抱一”和“守中”就是同一回事的两种揭示方式,即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那么,“抱一”、“守中”既然首先是一种道德修养,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何实际运用?我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超越企业运行中所有的基本矛盾。例如超越“成败”、“得失”、“盈亏”、“进
退”、“争让”、“利害”等等。这一点运用,肯定有人会问,这些都不管了又怎么办企业呢?企业以什么为目标呢?这些将在下面回答,这里我们只是提示说,这一点运用相当于上面阐述中的“抹煞二”。
(二)第二点运用就是:企业抱一。企业在超越所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实际上也就抛弃了原来在“二元对立”系统中所偏向某一边而执持的企业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企业的运行由什么统帅?就由“抱一”。这个“抱一”运用起来就是要使企业的全部能动性转移到对企业本质的觉悟上,并靠这种觉悟,使得企业运行始终很本质,而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在性质上就变成了设法使企业运行不要偏离企业本质,不要脱离企业本质。
企业的本质,我们前面已经多次从不同角度提到,企业的本质就是“为众生服务”,就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离开这一点,就找不到企业还应该有个什么样的本质。不以这一点为本质的单位,我们恐怕也无法把它叫做企业。而那些真心诚意想办企业,但又办去办来始终没能走上发展之路的,恐怕就得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因为偏离或脱离了企业注定应当坚守的本质。
所以,企业“抱一”,指的就是企业以坚守“为众生服务”的本质为本,始终只在企业的本质上做文章,讲究竟。始终坚持从“为众生服务”的本质出发,由这个企业本质来规定企业的行为。以“为众生服务”这个本质为中心,来展开企业的各类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抱一守中 归真返朴──企业家的道德修养与运用》相关文章>>>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